
實踐經營哲學--松下幸之助
——《松下幸之助--實踐經營哲學》第七~九章啃後心得
某次中午與經營公司的朋友交流,聊到最近某大型企業的新策略,看似擴張,但其實讓合作夥伴壓力倍增。她分享說:「最近她的業內除了大公司不管別的合作夥伴死活,為了財報好看,拼命擠壓上下游;還有一種不顧成本新進者,拼命削價競爭獎市場,把整個競爭格局打亂,危害業界長期經營。」
我們所處的公司是不是也不小心走在這條路上?這樣的經營,真的好嗎?
剛好近期在讀到《松下幸之助--實踐經營哲學》的第七到九章剛好回應了這個問題,三章看似獨立,背後卻有一條共通的思路:
經營不僅為了贏過別人,還為了與這個世界長久地共存下去,這聽起來理想世界的闡述,不正是這幾年大家談及的SDGs/ESG概念嗎?
經營不僅是競爭,而是生態
第七章談「貫徹共存共榮之精神」,不是喊口號,是一種經營格局。
松下老先生的觀點讓我很有感:企業是整個生態系的一員,而不是主宰者。
如果你只想自己活得好,賺最多的錢,卻壓縮上下游的空間,最後整個生態失衡,你也活不久。
讓我想到信義房屋有個經營的概念:「追求合理的利潤,而不是最大利潤」。這句話以前聽起來很「溫和」,但現在我才更懂它背後的含義。當你為了追求最大利潤,壓縮供應商的價格、催促上游的交期、削減人力成本、低價惡性競爭…短期內數字或許會好看,但長期下來,將會摧毀賴以為生的經營環境。
相反地,當你追求的是合理的利潤,那你就會自然而然地考慮到經營過程中的利益相關者,做的許多決定可能是為了更健康的環境,例如聘用沒有經驗的夥伴自行培養,改善整體人力素質。這不只是善良,而是一種長遠的眼光。
真正懂得這種共生關係的經營者,會願意:照顧好同仁 → 同仁照顧好客戶 → 客戶回饋公司 → 公司再反哺團隊,進而產生正向的循環,這個循環還能持續擴展到社會信任關係、環境保護議題與供應商相互扶持等,進而創造「共榮」的未來。
公正,是一種看不見卻重要的信任資產
第八章講「將人類社會視為光明正大」,內容的哲學味道很濃,松下老先生卻可以表達的非常具體。因為松下老先生長期的觀察,社會的發展如果要穩固持續,就必須建立在一些普世的共通價值,例如誠信、正直、公正、透明等...。
所謂的光明正大,不是嘴上說說,而是你在消費者看不見的地方,是否也選擇做對的事。
像是有良心的餐廳,就算客人看不到的後廚,也堅持把它打掃乾淨、選擇好的食材。他們知道:這些「不會被看到的選擇」,才真正決定一家店能不能長久被信任的關鍵。
當企業這樣經營時,不只是做形象工程的促銷,而是把真實的價值呈現出來。
行銷,不是包裝的藝術,而是傳遞正在默默實現的價值。
而當消費者感受到你的公正與誠意,信任建立了,交易成本自然下降,生意也會越做越穩。
必成的信念,穩定內在的行動力
第九章談「要有必成之信念」,這是一個我很熟悉的概念,生活中的影響無處不在。
就像一個職業足球員,在出手射門那一刻,他腦中浮現的的一定是「這球會進」的畫面,不管眼前有沒有人防守、會不會射偏,甚至不能保證成功,一個職業球員,一定會帶著這份相信出手(出腳),這就是一種符合常識的直覺。在真實世界中,就算帶著這份執著都不一定可以成功,那麼沒有這份信念的人,哪來天天進球的僥倖呢?
信念,影響且左右動作。
松下老先生說得更細膩:
當你遇到順境,要歸功於運氣,讓自己保持謙遜,不至於犯大頭症,得意忘形;遇到低谷,要反求諸己,認定是因為自己的努力不足,進而找出哪裡漏掉的基本投入。
這種心態,會讓你穩紮穩打,不浮躁,也不氣餒。你會知道:「只要基本面夠好,即使外在風雨再大,總會雨過天晴。」這不是阿Q精神,而是深諳道理的明白。
經營之神王永慶說得更白: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後的檢討才是。」
這句話完全觸動了我。
很多人把「失敗很重要」或「失敗為成功之母」掛在嘴邊,卻未真正獨立思考其中的道理,真正關鍵在於:失敗後,你有沒有真的做出檢討?進而做出調整?才能改變命運。
經營內核:實踐 X 經營 X 哲學
這三章串聯起來,在心中迴盪出三個關於書名的體會:
- 實踐,是驗證真知的唯一途徑。
很多知識或智慧,看到書本或文字的描述,會不自覺覺得正確,並自我說服說已經懂了,真的碰到問題時就直接歸零。真正的理解,只有當你「做了某個選擇」,並體會到選擇帶來的結果,在腦中留下深深的刻痕,這時才可能慢慢的理解一件事,這就是實踐的價值。 - 經營,是反求諸己。
不論是共存共榮、公正光明或必成信念,都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因為松下老先生受東方文化影響很深,孔子一再強調反求諸己,就是世間的這些道理,都是從自己開始,當自己一步步用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的行為,自然會讓身旁的人受到招喚,產生影響力,所以儒家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源頭就是自己。只是很多人搞錯了錯以為學會這些,就是帶著這把尺測量別人有沒有做到,自然也就本末倒置,無異是緣木求魚,把這塊融入企業,就是經營的心法。 - 哲學,是普世化的原理原則。
松下老先生、經營之神王永慶、或亞馬遜的貝佐斯,這些跨時代的經營者,都不僅是實踐某一種個人經驗,而是在餞行一種可抽象提煉、放諸四海皆準的經營之道。 用現代人的大詞,就是「第一性原理」,因此屬於哲學的高度。
把這三個概念加起來,就是一種可以穿越時間與空間的經營智慧,也正符合本書的書名。也是身為一個經營者,一生都在反覆修煉的課題。

結尾
完讀這三章,不會得到什麼「經營絕招」,卻可收穫一種沉穩內斂的「實踐智慧」,也幫助我重新審視「自己」。
瞥見自己有時候會太急、太怕輸、太想要表現得好;更看見一個人,如果有能力慢下來、從自己出發,把握眼前的每個選擇,走得更深、才能長的更穩。
你最近做了哪一個關鍵選擇,是從「反求諸己」出發嗎?
如果你也在經營自己的路上,歡迎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故事。 我們可以一起,慢慢走,慢慢欣賞成長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