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①傷寒,脈浮,②自汗出,③小便數,④心煩,微惡寒,⑤腳攣急,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⑦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⑧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⑨腳即伸。若⑩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⑪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言傷寒誤投桂枝湯虛陽外越之治。
①:寒邪在表。且因陽虛不統陰,虛陽浮越,此脈浮當除了浮緊還有浮越之脈象[1]。
②:本寒邪束表當不汗。今自汗為南心虛衛氣不固而流虛汗。③:心虛,北腎不得溫又受北太陽侵。
④:心虛南火運不得宣,郁裡為煩,不散為微惡寒[2]。
⑤:已出現陰竭之象。
⑥:其雖強心但外散,此時心虛故而當無以解表風寒,反因陰損而使陽更加外越[3]。
⑦:更與之桂枝湯則虛陽外越,南心衰生少陰[4],心不宣而厥逆,假陽上燒為咽乾,南少陰燒心為煩,體陰損不納陽為躁,北少陰逆南寒復為吐逆。
⑧:心陽回復,運作正常。
⑨:外之陰竭得潤。
⑩:陰損而轉陽明火復,必使得大便硬,火上攻心而譫語[5]。
⑪:虛陽外越者亦隨之而散,內心虛無陽,外亦無陽,故加附子成四逆湯。
註1:臨床診的浮越之脈象,內陽當不足,當甘草乾薑湯用之。
註2:以得郁裡南火運,而只微微惡寒而已。
註3:桂枝湯為辛甘發散陽方,若陽虛浮越,不得與之桂枝湯,當需建裡陽為是。
註4:臟損可生其氣。是以肝損生厥陰氣,心損生少陰氣,脾損生太陰氣,肺損生陽明氣,腎損生太陽氣。隨生其氣而後變之,是為百病之多變。
另:合參20條桂枝加附子湯,此案心煩為重點,表示南心火運不得外散。臨床上問病患心煩與否,可知其南心是否有熱。熱在南心有數種可能,南心火氣不宣;東少陽郁南;陽明胃火攻心;南心衰生少陰……
另:太陽病,寒在外經絡,用桂枝加附子湯;寒在南心虛,用甘草乾薑湯。
註5:胃陽明火復易攻心為神志混亂,理為胃在心下近於心而易侵。
引5:《傷寒210條》:“夫實則譫語”。《傷寒213條》:“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譫語”。此皆說明譫語是因實而大便硬,此又是因陽明火復所致。
另:芍藥甘草湯、調胃承氣湯,皆有陰不足之症,然此等皆非體真陰虛,而為某處因陽明邪或汗出而陰不足,去其邪避其因,則陰可自回。故配以補陰藥不多。
另:內無陽者,甘草乾薑湯;內無陽而外寒者,四逆湯。內外無陽者,乾薑附子湯。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
乾薑:辛,溫。胸(滿)、呼吸道(咳逆上氣)、消化道腸道(溫中止血腸澼下利去臭氣)、出汗除痺(風濕)、通神。(溫降肺),溫中益脾以統血止痢,(暖疏發表)。
方:緩回中南西之陽,而保陰。(治太陽病陽虛不統陰,孤陽浮越)
意:緩回陽以補南心之虛,解南少陰邪,北少陰寒復侵中,並保陰。
另:比較四逆湯(炙甘草2、乾薑1.5、附子1枚)。此方倍炙甘草,微增乾薑,是以緩回陽而保陰之效。
另:桂枝通陽散肌。乾薑溫裡回陽。兩者不同。
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 甘草(炙,各四兩)
方:散南血保陰滋體。滋體芍藥增1兩,保陰炙甘草用4兩。
意:自汗出而外陰竭,以此保陰滋體。
調胃承氣湯方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升) 大黃(四兩,清酒洗)
大黃:苦,寒。消化道腸胃(蕩滌化食、推陳出新、通利、調中)、破積血閉、五臟(安和)。從南活血導下,至中而導清下腸胃,推陳出新而調中。
芒硝:苦,寒。胃(滌去宿食、推陳出新)、五臟(積熱)。居南清破下北除邪。
方:從南導清下腸胃。
意:清熱而導下腸胃中燥屎,火隨燥屎而出腸胃,陰自回,胃和而不侵心。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方:回陽通寒強心。
意:回陽強心於內,救重發汗之心陽損。通寒於外,救燒針之損外陽。
另:此處附子生用,有強心回陽之意,非單單破寒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