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是要慢慢累積的,也要隨時保持警覺,因為信任的破壞往往是一瞬間
前陣子因為工作上的事件,跟同事聊起「工作回報」的議題:什麼大小的事件要先請示、哪些可以決策後回報結果就好、回報的頻率怎麼抓...等,
起因是某件不算大的跨部門資料撈取的需求,對方來找我的同事,而因為資料是我的作業範疇,所以同事請我幫忙,先口頭告知我並以email的方式正式把需求發給我並也有cc主管,然而隔天跟同事聊起才知道,這件事因為不是很大的事,考量到不因小事打擾到主管,因此同事並未事先口頭告知主管;然而這個事件因為後續有一些議題所以有一些來回溝通,同事聽到主管講起這件事時似乎不太開心,不確定是否是因為未事先回報、或是其他因素。對於「工作回報」的方式,我一直以來都認為是需要摸索的議題,不同公司或不同主管通常是會有不同風格的;
即使主管都是同一人,也會因為時空背景的不同,而需要隨時觀察主管的忙碌程度與風格,來調整工作回報的方式或頻率,並需要依據事件的大小來做調整,然後從主管的回應與彼此配合的流暢度得到反饋,知道自己目前的「工作回報」方式是否合適。也因此,我也都還在試誤 (try and error)這件事,也隨時提醒自己保持警覺,不因目前與主管配合的順就過於放鬆下來,有時覺得掌握到了主管的步調,結果可能因一些新的事件或新的情境又要重新評估拿捏,畢竟,雖然工作多年養成了一定程度的判斷力,但也總有判斷不了或判斷失誤的時候,因此最安全的方式,在無法判斷時,就做好完善回報。
在職場上,主管的信任是要慢慢累積的,累積到一定的信任感後,才比較能被放手自主決策事務,但也記得真的要隨時保持警覺,因為信任的破壞往往是一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