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沌少年時》第三集中,心理學家貝奧妮與殺人少年傑米的對話猶如一把解剖刀,精准劃開了現代青少年心理困境的肌理。這場看似普通的心理評估,實則蘊藏著人本主義治療與催眠技術的雙重邏輯,揭示了一個被社交媒體、家庭關係與性別暴力絞殺的靈魂真相。

混沌少年時劇照
一、「你不必完美,我接納你的全部」:人本主義治療的核心實踐
心理學家貝奧妮與傑米的互動,處處體現卡爾・羅傑斯提出的「無條件積極關注」理念。當傑米在談話中突然暴怒,將椅子推向貝奧妮,她沒有退縮或責備,而是靜靜等待他情緒平復,溫和地說:「我看到你在害怕,就像小時候被爸爸忽略的那個自己。」這種接納打破了傑米從家庭習得的「有條件愛」模式 —— 父親總是在他體育失敗時轉頭離開,母親則用「你很乖」的糖衣包裹著對真實情緒的漠視。貝奧妮通過共情性傾聽,讓傑米首次體驗到「不完美也值得被愛」的安全感,這正是羅傑斯強調的治療關係的基石。在心理治療中,共情性傾聽往往是與客戶建立互信關係最重要的一部,但是很多新手心理治療師只知道將學習時所掌握的話術重新復述。這種模仿共情實際上並不能真正對客戶有太大的用處。
劇中另一個關鍵場景是心理學家引導傑米拼湊家庭畫像。當他將父親的形象畫成「水管工」而非「體育英雄」時,貝奧妮追問:「你覺得父親為什麼總是避免看你?」這個問題直接指向傑米自我認知的核心矛盾:他將父親的職業自卑內化為自身價值的缺陷。羅傑斯認為,個體的自我概念源於重要他人的反饋,而傑米的父親因自身童年創傷(被祖父鞭打),無法給予他穩定的正向關注,最終導致傑米用暴力來填補愛的空洞。
二、「二八定律是個謊言」:解構毒性男性氣質的集體催眠
傑米的犯罪動機與網絡社群的「incel」(非自願獨身者)文化密切相關。心理學家指出,他腦中根深蒂固的「二八定律」(20% 男性佔有 80% 女性)實則是一種集體催眠。這種由極右翼網紅安德魯・泰特灌輸的扭曲理論,通過社交媒體的算法推薦不斷強化,最終將傑米馴化成「仇恨女性的戰士」。貝奧妮在對話中用數據和個案質疑這一謬論:「你知道嗎?在真實的親密關係中,『魅力』從不遵循數學公式。」這種認知重構幫助傑米從集體幻覺中覺醒。
另外,作爲心理治療師,筆者有過這樣的一個假設:如果當時貝奧妮故意讓傑米觀看校園霸凌的錄像,並問他:「如果你是受害者,你希望施暴者得到什麼?」這個問題會否能夠引發傑米的道德對位思考,觸動他內心未泯的同理心?艾瑞克森曾說:「治療師的任務是讓病人看到他們早已擁有的答案。」
儘管在劇中貝奧妮的人設根本就不是一個治療師,而是一個心理分析師。但是如果她可以透過這種換位思考的提問方式來與傑米交流,也許可以大大幫助他發現被仇恨掩蓋的人性之光。
三、「父親的沉默比鞭打更致命」:代際創傷的催眠傳遞
傑米的家庭關係揭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溫和的忽視比暴力更具殺傷力。父親從不責打他,但總是在他體育失敗時轉頭離開;母親用「你很乖」的表揚掩蓋對他真實需求的漠視。這種「愛的條件化」形成了一種情感催眠—— 傑米必須通過暴力證明自己的價值,才能獲得虛幻的認可。從治療的角度,其實可以通過引導他重構記憶,讓他意識到:「父親的沉默不是你的錯,而是他自己的創傷在發聲。」這種責任歸位技術其實是可以幫助傑米打破了代際傳遞的罪惡感循環。
雖然英國的家庭教育方式與我們華人的方法不盡相同,但是少年面對的情感困擾,學校霸凌等等,其實都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若然希望多了解自己的兒女,你願意接納他們的全部嗎?看似簡單,其實接納也是一門學問。接納就是療愈的第一步!你不需要成爲別人的療愈師,但是你可以先學會療愈自己,然後慢慢修補家庭中的關係。願你與家人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