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對話習慣是什麼顏色?透過親子對話,養出有責任感的孩子!」
你的話語頻率是什麼顏色?
在一天的對話裡,我們無意識說出的話,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有影響力。
今天,你的話語更接近哪一種顏色呢?
✅ 選擇你的顏色後,不妨繼續閱讀,看看書中的觀點與我的親子對話實踐!
📖 《這樣對話,才能養出一個成年人》— —話語的影響力,原來能這樣改變親子關係!
這本書提到,親子對話不只是溝通,更是影響孩子思考、責任感與行動力的關鍵。
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不是學到新知,而是與我一直以來的做法相呼應!
書中其中的幾個觀點,正好與我的親子經驗相呼應,讓我對自己的實踐有更深的理解與反思。
「書桌已經沒位置了~先收一下東西再做下一件事!」
「不要把平板放在書上面,又那麼靠桌子邊~很危險耶!」
「你有聽到嗎? 還要再說幾次?」
這幾句話,是我這幾年來說過無數次的話。
我的孩子不是一個特別拖拉或故意不做事的人,但他的行動方式就是跟我不一樣。
他有自己的節奏,總是覺得自己有條不紊,卻讓我看得心驚膽跳。
書桌上的筆記本、剪刀、平板、書本,全都堆在一起,隨時可能掉下來。
我不想我的提醒變成好像「無止盡的嘮叨」。
提醒到最後,我直接問孩子:「你真的需要我提醒嗎?」
書中觀點 vs. 我的實踐
1️⃣ 書中觀點:溝通是從問題開始的(如何用對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而不是只有責備)
📖 書中說:
當我們對孩子發出指令(例如:「快點做功課!」),孩子往往只會感受到壓力,卻不會真正理解問題的本質。如果能透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他們會更有動力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服從。
📝 我的經驗:
我是個很急性子,又要求完美的人,我可以同時同步性地做很多事情,且大多數都能順利完成,但我的孩子卻不是一個可以隨時跟上我的節奏的人。他的學習模式從小到大都是穩定地推進,並不會因為外界的催促而突然進步。
但因為我的生活節奏較快,在孩子還沒準備好的時候,我可能已經完成很多事情,這種落差讓我偶爾會不小心催促他。孩子的動作比較慢,尤其在進行學習相關的事情時,他總是有自己的一套方式,這讓我有時候會覺得他做事「很慢」,甚至會有點擔心他的時間管理能力。例如,他在學習時,會把平板隨意放在書上,然後一邊讀書一邊玩筆.......
常常,我會忍不住提醒他:「你要不要專心一點?」但我後來發現,這樣的提醒對他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反而會影響他的情緒,讓他覺得自己好像「做得不夠好」,甚至開始對學習產生壓力。
後來,我調整了自己的方式,不再催促他,而是問他:「你覺得現在開始學習會比較好,還是先整理一下書桌?」讓他自己決定行動的順序,而不是讓我來強迫他照著我的方式做。
這樣的方式讓他感受到自主權,也讓他更願意主動開始學習。
但要提醒的事也是反覆一直在說⋯
有天,我問他:「你真的需要我提醒嗎?我也不想好像是我ㄧ直在唸你。」
結果,他思考了一下說:
🗣️ 「你還是要提醒我,最多三次,但不要一直叫我快點,我會很緊張,因為我真的覺得我已經很快了。」
我意識到,孩子的標準跟我的標準不一樣。
✅我們最後達成共識:
•提醒次數不超過三次,超過了就不再說,但他要自己負責後果。
•書桌整理的標準讓他自己決定,但至少要保留一個範圍可以學習。
•物品放置位置可以自行安排,但不能將剪刀之類的物品隨意放。
•當界線變明確後,他不再覺得我在「念」,反而更願意配合。
2️⃣ 嚴肅不能是指示和命令(如何調整與孩子的對話,找到彼此的界線)
📖 書中說:
孩子不是不願意合作,而是當他們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時,就會本能地抗拒。有效的溝通不是用命令,而是透過界線設定,讓孩子理解什麼事情需要負責、哪些事情可以彈性。
📝 我的經驗:
有一段時間,我認為應該讓孩子自己決定學習時間,讓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然而,當他自己安排時,常常會拖延到很晚才開始,或是學習時容易跳躍式,導致學習時間不夠或是有做沒做完!
✅後來,我開始他討論學習計畫,先讓他知道:
•哪些事情可以彈性調整?
•哪些事情是一定要完成的?
•你認為什麼樣的學習時間最適合自己?
這樣的改變,讓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並且比較願意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而不再需要我一再提醒或催促。
✅ 當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他們的配合度會比單方面被要求時高很多。
✅用問話引導孩子思考出自己適合的方式,才能與家長互相達到一個平衡點。
3️⃣ 書中觀點:別用稱讚鯨魚的方式(如何用真正有效的鼓勵,而不是單純的稱讚或獎勵)
📖 書中說: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對孩子說「你好棒」,但這種模糊的稱讚並不能讓孩子真正理解自己的進步。真正的鼓勵,應該是具體的、讓孩子知道自己做對了什麼。
📝 我的經驗:
我也是跟書中的作者一樣,我常用的都是鼓勵!因為我相信,任何的天才都需要靠後天的努力才能夠真正達到最棒的樣子!但在這個過程中,不可能每一次都能達到最棒、最好的樣子,如果孩子以「最好」作為標準,他可能會因為無法達成完美而直接放棄!
然而,我一開始並不會一直用口頭上的過度稱讚,因為我的孩子是自學生,所以他最常聽到的對話,應該是我在引導他、或是我在唸他的語氣比較多,日常的我要在媽媽、老師和陪伴者、朋友的多重角度不斷地切換,我可能前幾分鐘還在念他的坐姿不良或者是學習的態度沒有很好,但後幾分鐘又要因為他有改善了或者是了解了而稱讚他,在不同狀態之間不斷地轉換,有時候都覺得我要精神分裂了(笑);
有一次,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他做得不錯我稱讚他,一開始他反而會有點猶豫的接受稱讚,他會一臉懷疑的問我: 是真的的嗎?我真的有做好嗎?
我第一次聽到他這樣子的反應時,突然覺得我是不是對他有點嚴格,其實平常對他講話已經是盡量使用中性語言了,應該是他也想要把事情做好而不確定自己有沒有做到......
✅後來,
我就用”因為你做了什麼,所以媽媽覺得你這件事情有進步了,覺得你有做得很好又不錯了!”
也有明確地告訴孩子,當我覺得你真的不錯的時候我會告訴你讓你知道。
✅ 「你剛剛有把思考時間拉長,比以前更願意試試不同的方法,這真的很棒!」
✅ 「你這次做完後有自己再確認一次,這是很重要的進步!」
✅ 「這次你的動作比之前快一點了,而且更順暢!」
當我這樣說後,他開始更清楚自己哪裡做得好,也比較能夠建立自信,而不會像書中說的變成只是為了「聽到媽媽說你好棒」才努力。
此外,也有告訴他~
🗣️ 「犯錯沒有關係,但同樣的錯誤不要犯超過三次,因為這表示你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要改什麼。」
🗣️ 「當你有進步,我一定會告訴你,因為沒有人是不會犯錯的!」
當這樣的模式建立起來後,他就知道,媽媽的稱讚不是隨便說說的,而是基於他的努力而來的。
這本書並沒有給我全新的觀念,而是幫助我更有系統地整理自己的實踐經驗,也讓我更確定親子對話,真的能夠影響孩子的責任感與自主能力。
💚父母的能量影響孩子|靈性視角下的親子共振
這本書雖然沒有談到靈性觀點,但我自己會從能量共振的角度來看親子關係。
當我們對孩子的態度是焦慮、批判、煩躁,孩子自然會抗拒;但當我們用穩定、接納的能量去交流,孩子的反應也會不同。
舉個例子,我有時候會在孩子學習時默默地祈請大天使麥達昶協助他的學習。
雖然孩子是偏理性派,不會特別相信靈性也不會排斥,但當我的內在狀態是平靜的,他的學習表現也會更穩定。
這讓我更加相信,父母的能量,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狀態。
✅ 父母的情緒與能量,無形中影響孩子的行為模式。
✅ 穩定自己的內在狀態,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
✔ 少一點催促,多一點提問
✔ 少一點命令,多一點選擇
✔ 少一點空泛稱讚,多一點具體鼓勵
我們總是在思考怎麼教孩子,卻忘了,真正讓孩子穩下來的,是我們先願意停下來、照顧自己的情緒。
這次的便條紙測驗,不是為了教導孩子,而是陪我們一起練習:當情緒來臨時,怎麼安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