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次的文章「[業務思考]目前的工作是成長型還是消耗型?」為了給自己找到突破口,我開始重新投遞簡歷。
目前中國互聯網遊戲行業正處於寒冬期,COVID 前後的紅利期已成過去。中國不只房地產走下坡,薪資行情也在下滑,所以這次的目標很簡單粗暴:「平薪跳槽」。
很久沒有面試了,上次面還是在兩年多前。明顯感受到自己在「個人經歷包裝」與「展現能力」的說故事技巧生疏許多。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說話會卡、敘事結構散亂,無法有條理地傳達自己做了什麼、為什麼做得好。
情緒上自然也更緊張。不過回頭想想,以前我當面試官時也會緊張——擔心自己不夠專業、擔心邏輯不夠清晰、怕讓面試者覺得這家公司不夠好。換位思考,或許對方也也有一樣的情緒,反而讓我稍微放鬆了一些。
幾輪面試下來,我意識到自己在個人亮點的鋪陳上明顯不足,反而花了過多時間在事件的復盤與後續分析。雖然這些細節本身是有價值的,但如果沒有先交代「我做了什麼、我為什麼做得不錯」,聽起來就會像是:這件事好像也還好?你也沒那麼厲害嘛。這在包裝上其實是很吃虧的。
我重新意識到:「面試其實就是一次商品展示」,而我們自己就是那件商品。再強的產品,如果無法清楚地說出其價值與差異化,就會被視為普通貨架上的其中一項,甚至是被放在最底下不起眼位置的商品。
未來我會更刻意地練習幾件事:
- 每次面試完都做一小段復盤,記下沒講好的部分,然後寫出更理想的版本。
- 練習將經歷條列化、分類化地表達,一方面提升專業感,一方面減輕聽者的理解負擔。
- 強化自己對於業務的整體方法論,目前還是過於鬆散,常常是「單點式」應答,未來要更有系統性地表達全局觀與解法邏輯。
最後談談面試前的準備。這次我試用了 GPT 和 Deepseek 來模擬問答、練習重點表述。相較於以往找朋友幫忙演練,那種尷尬感和對方背景不對口的問題,都被有效解決。AI 回應快速、能即時優化回答邏輯,對練習效率幫助很大。
祝自己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