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正被永續報告書搞得焦頭爛額? 主管要你交一份能應付查證的報告書,顧問給了一堆範本卻不見得適合你們公司,裡面滿滿指標、流程、KPI,結果你反而越看越迷糊:「我到底要寫什麼?為什麼要寫這些?誰來決定這些內容?」
更現實的情況是,許多企業花了預算請外部顧問協助,卻只拿到一份複製貼上的「模板報告書」,內容看似完整,卻空洞無比,既無法反映公司特色,也讓主管無感、利害關係人更是看不出重點。
其實撰寫永續報告書,最重要也最容易卡住的一步,就是理解「GRI」到底在說什麼——它要我們揭露什麼?為什麼這些資訊重要?它背後的邏輯與精神又是什麼?
本篇文章想帶你認識 GRI 架構,並從實務操作角度切入,協助你釐清報告書的基礎結構與撰寫邏輯。
想先釐清一下,雖然台灣政府並沒有強制要求企業一定要使用 GRI 準則,但實務上,多數上市櫃公司仍選擇 GRI 作為撰寫永續報告書的主架構。
目前由金管會訂定的《上市櫃公司編製與申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是企業是否需要發布報告的主要依據。此辦法並未指定特定準則,但明確指出報告內容應包含「治理、環境與社會面向資訊」,並可參考國內外永續準則(如 GRI、SASB、TCFD 等)作為編製依據。
在實務上,台灣證券交易所與櫃買中心均鼓勵企業採用國際通用的準則,其中 GRI 是最被廣泛接受與採納的架構,這個準則不僅國際通用、還具備架構清楚、可比性高等特性,就能容易與其他準則接軌。尤其在接受第三方查證時,GRI 的完整結構與一致性也有助於降低溝通與審查成本。
GRI 是國際通用的永續報告準則,目前的最新版本是 GRI Standards 2021。你可以從官網 (https://www.globalreporting.org/standards/)下載各種語言版本的準。
2021 年的 GRI 架構有重大改版,將過去的 GRI 101~103 合併簡化為 GRI 1、2、3 三個基本架構,並依照企業自身的重大主題來決定採用哪些「主題標準(Topic Standards)」。這樣的設計比以往更靈活,也更強調企業要釐清自身對外溝通的核心訊息。
這一部分奠定了整份報告的精神基礎,例如:企業為何要揭露?怎麼揭露才合理?揭露過程應具備哪些原則?像是平衡性(不能只講好事)、可比性、完整性等。
這些原則並不是寫寫就好,而是會被用來審視整份報告是否具備基本品質的準繩。很多企業跳過這部分,結果查證單位一看就發現報告內容缺乏邏輯、過於片段。
這是報告書中最「官方」的部分,等同於企業的背景資訊卡,主要包括:
這些資料看似基本,但其實是查證最常打槍的項目之一。建議你越早整理越好,未來可以年年更新,也能幫助其他部門建立標準化輸出。
這一章是 GRI 精神的核心,也是在實務上最容易卡關的地方。
GRI 3 要求企業自行辨識哪些議題是「重大議題」,並且根據這些議題進一步揭露相關策略、管理方針與績效表現。
這代表什麼?代表你不能只複製別人報告裡的揭露項目,也不能只是抓熱門關鍵字來寫。你必須說明這些議題如何被辨識出來、它們如何影響公司本身或利害關係人、你準備怎麼處理這些議題。
例如,一家製造業公司可能會選擇「碳排管理」作為重大主題,因為國際客戶要求碳足跡揭露;但一家零售業公司,可能更重視「供應鏈勞動條件」,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消費者信任與品牌形象壓力。
第二個行業準則(中間咖啡色的)就沒什麼好說的,看你是哪個行業,就必須要照著該準則去做揭露。他們目前就是宣告所有行業他們都會出一個準則,但直至現在(04/13/2025)他們也只出了 石油與天然氣業、煤業、農業水產養殖和漁業、礦業,這四個行業而已,所以不是這四個行業的公司目前都還可以在旁邊納涼。
第三個主題準則(右邊紫色):
當選擇與應用 GRI 主題準則時,首先需要進行重大性分析。這是一個核心過程,旨在識別哪些議題對企業和其利益相關者最為重要,並根據這些議題來確定報告的內容。企業應該深入了解其業務運營與利益相關者的關注點,從而選擇那些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議題進行揭露。啊也是可以參考同業的,他們有揭露了什麼指標你們也可以考慮揭露,畢竟準則就是設立來讓利害關係人能夠做比較的~
除了重大性分析,企業還應考慮設定長期目標與持續監測。GRI 強調不僅要揭露當前的數據,還需要展示企業在每個議題上的長期承諾與持續進展。企業應該在報告中明確列出改善目標和時間表,並定期更新其成效。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解析 GRI 指標的具體要求,帶你更詳細了解如何運用這些準則編寫一份高質量的永續報告書。如果你對於永續報告書或 GRI 準則有任何疑問,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