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體系中,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不知道為什麼要做某個檢查、不了解治療風險、也不知道那筆錢到底是不是必要的。
在一切看似專業的背後,卻讓人感覺自己像是醫療制度裡的小螺絲,甚至是待宰的羔羊。
今天,我想邀請你一起看見—醫療不是不能信任,而是需要你「有意識地參與」。
這是一份溫柔而務實的「病人自保指南」,讓你在看病的過程中,多一點自我保護力、多一點選擇權。

一、就醫前:先幫自己打底,做好準備
1. 做功課,不當白紙病人
- 查閱可信的醫療網站(如臺大、疾管署)
- 初步了解疾病名稱、常見治療方式
- 避免「醫師說什麼就照做」的被動角色
2. 準備好要問的問題
- 我有哪些治療選擇?
- 有沒有健保項目可以替代?
- 這個檢查/手術不做的風險是什麼?
這不是挑戰醫師,而是了解自己的身體與選擇權。
二、就診中:你有權利知道、提問與思考
3. 面對診間,你可以這樣說:
- 「我不太懂這個,您可以簡單說明嗎?」
- 「請問這是健保還是自費?可以選擇嗎?」
- 「我想再想一下,明天再給您答覆可以嗎?」
4. 不懂就問,重大決定可請第二意見
- 大型手術、癌症治療,完全可以轉診評估
- 不急著簽字,保有冷靜思考的空間
記得:真正負責任的醫師,不怕你問問題,只怕你什麼都不問就答應了。
三、就診後:留下紀錄,保護未來
5. 保留醫療紀錄與收據
- 影像片光碟、檢查報告、病歷摘要
- 自費項目明細與說明單
6. 陪家人看診時,幫他們問該問的話
- 長輩常常「都照醫生說的」
- 實際上可能有更簡單、便宜、無痛的選項
- 家屬的角色就是「補上資訊差」
四、進階技巧:看懂話術背後的真相
醫師說:「這建議自費比較好。」
醫師說:「這不能拖,要馬上做。」
醫師說:「這是標準流程。」
你該多問一句:
健保有沒有選項?差在哪?值得嗎❓
如果不做會怎樣?能否觀察幾天❓
標準對誰?是否因醫院規範而非病情需要❓
五、如果你懷疑被過度醫療怎麼辦?
- 向地方衛生局申請調處
- 聯繫病人權益團體
- 若有疑義,請冷靜保留證據(書面資料、收據、錄音筆記)
結語:你不是醫療制度的附屬品,而是參與者
當我們開始勇敢提問、不急著答應、不默默接受,我們就為自己,也為身邊的人,創造出更人性的醫療對話空間。
你不是醫師的對手,而是一起完成療程的夥伴;這個社會需要更多有意識的病人,來推動制度回到「人」的中心。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也歡迎你轉貼給你關心的家人與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