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的選擇困境
你是不是也曾在藥局前面猶豫半天,望著貨架上那一整排的熊熊軟糖、超人造型咀嚼錠,心想:
「我家那個挑食小孩,是不是應該補點什麼? 吃太少會不會長不高、免疫力差、學習力也慢半拍?」
但另一個聲音又冒出來:「真的需要補嗎?會不會吃太多反而過量?」說到挑食,桃梨媽咪家就有一個真實案例──梨仔小時候超級挑食,這個不吃、那個不要,偏偏皮膚又白得像小瓷娃娃,大家都稱讚她「白得好美」。
可惜,看起來健康其實暗藏小危機:她缺鐵,造成食慾不佳,吃得更少,挑食越來越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後來,我開始給她補充肉鬆,雖然肉鬆有的家長認為不好,但那時候的她只願意吃這個(嚴重挑食),兩三個月後,她的食慾慢慢好轉,也願意嘗試更多食物(挑食改善)。
這件事告訴我們:挑食不只是個性問題,有時是營養缺口在作怪。
今天,我們就來拆解爸媽最常問的問題——孩子到底需不需要額外補充維他命?
🎯 小孩需要補充維他命嗎?答案是:不一定!
如果你家孩子:
- 飲食均衡(每天都有吃蔬菜、水果、蛋白質與全穀類)
- 曝曬足夠陽光
- 身體健康,成長曲線穩定
那麼,恭喜你!基本上可以不用額外補充保健品。
但是──現實是?
🙃 很多孩子根本「青菜NO、魚NO、只愛白飯+雞塊」。
🙃 有些甚至吃飯像在玩「食物躲貓貓」,一天吃下去的蔬菜量,不如媽媽喝湯時飄過去的菜渣多。
🔍 哪些情況建議額外補充?
根據醫學研究與台灣常見飲食情況,以下幾種情況,可以考慮補充特定營養素:

維生素D、鐵質、鋅
- 維生素D
- 👉 台灣陽光雖大,但「防曬+宅在家」讓缺D變得超常見。
- 🦴 維他命D是幫助鈣質吸收的重要角色,對於骨骼成長很關鍵。
- 🍼 建議:1歲以上每日補充 400~600 IU,特別是冬天或少曬太陽的孩子。
- 鐵質
- 👉 一歲以下的嬰兒若沒餵母奶或沒有強化鐵配方,可能缺鐵。
- 🥩 挑食、不吃紅肉或全素的孩子,也容易出現貧血、注意力不集中等狀況。
- 🧪 建議:可抽血檢查再決定是否補充。
- 維生素B群
- 👉 有些孩子壓力大、體質疲倦、或睡眠品質差,可能B群不足。
- 🧪 建議:多數孩子只要飲食OK(吃蛋、豆類、糙米),不一定需要額外補。

- 益生菌
- 👉 腸胃敏感、容易便秘、經常感冒或嬰兒腸絞痛的孩子,有研究指出補充特定益生菌菌株可能有幫助。
- 🧪 科學證據提示:
- 對改善嬰兒腸絞痛,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 17938 是目前臨床研究最充分、效果最明確的菌株。補充後可以顯著減少哭鬧時間,安全性也佳。
- 對腸胃敏感或便秘的孩子,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Bifidobacterium longum 或 Bifidobacterium lactis 也被證實能改善腸道健康。
- 🧪 建議:菌株要選對、劑量要足夠才有效,不是「益生菌」三個字就萬能!
- Omega-3(DHA)
- 👉 對於大腦與視力發展重要,特別是3歲以下語言與學習黃金期。
- 🧪 建議:如果孩子很少吃魚,可考慮藻油DHA補充。
🛒 那到底該怎麼選兒童保健食品?
桃梨媽咪這邊要提到由營養師 Lizzie O’Connor 提出的挑選口訣:K-I-D-S

- K = Know 自己孩子的需求
先搞清楚孩子有缺什麼,再決定要補什麼,不要看到朋友吃就跟風! - I = Ingredients 成分很重要
避免含糖量過高的咀嚼錠,避免人工香料與色素 看清楚劑量是否有達到科學實證的有效量 - D = Dosage 劑量與年齡對應
別以為越多越好,有些維他命(像A、D、E、K)是脂溶性的,吃太多會累積在體內反而中毒! - S = Safety 安全認證
選擇有國際認證(如NSF、USP)、通過重金屬/微生物檢驗的品牌。
❗ 補充≠萬能|不是吃了就不會生病!
真正影響免疫力、成長力、專注力的關鍵還是:
- 充足睡眠
- 均衡飲食
- 規律運動
- 情緒穩定的家庭環境(←這點比什麼維他命都重要)
💬 你不是要當營養師,而是孩子的科學守門人
孩子的營養補充,是科學、不是迷信。
與其「買一堆不知道有沒有效的瓶瓶罐罐」,不如先從觀察孩子的飲食與生活習慣開始。 🔍 有需要 → 補充適合的
👍 沒需要 → 多吃天然食物,才是最省錢也最安全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