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試過這種情況?
這些情況常常發生在熟齡朋友身上,但問題是……到底是怎麼了?
今天這一篇,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超常見又超模糊的問題——「頭暈」。
它是姿勢性低血壓?耳朵出問題?還是更嚴重的中風前兆?怎麼分辨、又該怎麼處理?

🔍 先說清楚:「頭暈」不是病,是一種感覺
先跟你說個秘密:就連很多醫師,聽到病人說「我覺得頭暈」,也常常會先皺個眉頭,因為這個描述真的太廣了!
「頭暈」這件事,對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有人覺得是天在轉,有人覺得是眼前發黑,有人則說是「腦袋空空的」……這些說法聽起來差不多,其實背後原因差很多!
所以第一步,我們要先學會怎麼幫自己「描述清楚」這個暈的感覺。
🌀 暈的種類,你是哪一種?

你說的「暈」像這樣嗎?可能原因是否危險?天旋地轉、像在搭雲霄飛車內耳問題(姿勢性眩暈、耳石脫落)通常不嚴重,但要防跌倒一站起來就眼前發黑姿勢性低血壓、脫水普遍常見,可觀察但要改善生活習慣忽然腦袋放空、站不穩低血糖、心律不整、血壓不穩中等風險,需檢查有點暈但還能動,伴隨焦躁或手麻焦慮、過度換氣情緒問題,但需緩解與適當引導合併講話不清楚、身體無力可能中風!🚨 高危險,立刻就醫!
看完上面這張表,你可以大概對號入座一下自己的暈是哪一種,接著我們來深入聊聊兩個最常見、但性質完全不同的「暈」——
⬇️ 常見第一名:姿勢性低血壓
這種狀況超常見,尤其是熟齡族中有在服用降血壓藥、利尿劑,或者水分攝取比較少的人。
✴️ 典型狀況:
- 起床時、從椅子站起來時發生
- 眼前一黑或「腦袋空空」
- 持續幾秒鐘就慢慢恢復
- 休息後可改善
姿勢性低血壓的意思是:當你改變姿勢(躺→坐、坐→站)時,血液來不及往腦部送,導致短暫性缺血。
🧰 該怎麼辦?
- 起身前先在床緣坐30秒,再慢慢站起來
- 每天喝足夠的水(1500–2000c.c.)
- 運動一下腿部,幫助血液循環
- 跟醫師討論是不是藥物劑量過強
別以為「撐過去就好了」,因為姿勢性低血壓會大幅增加跌倒機率,跌倒骨折反而是更大麻煩。
🧠 危險型:中風警訊的「暈」
你可能沒想到,其實有些中風,初期真的只會出現「頭暈」這個症狀。特別是小腦或腦幹中風,常見表現就是「突然走路不穩」、「東西看起來歪」、「好像踩在雲上」這種感覺。
🚨 這幾種組合出現時,千萬別等:
- 頭暈 + 一邊手腳沒力
- 頭暈 + 說話含糊、講不出話
- 頭暈 + 臉歪、嘴角掉
- 頭暈 + 走路搖搖晃晃,像喝醉
遇到這種情況,不要去睡一覺,也不要「先喝點糖水試試」,請立刻送醫,愈快給醫生處理,恢復機率愈高!
✅ 判斷小口訣:「笑一笑、舉手、講話看清楚」(可記:笑、舉、說)
🔄 其他你可能沒想到的「暈」來源
- 耳石脫落:轉頭、躺下或翻身時暈,幾秒後消失,可能是耳朵平衡感出問題。
- 低血糖:空腹太久、糖尿病吃錯藥,會有暈、手抖、冒冷汗等症狀。
- 心律不整:心跳亂、忽快忽慢,也會造成腦供血不穩,感覺像快昏倒。
- 貧血:尤其女性或長期慢性病患者,血紅素低也會讓人頭暈。
- 心理壓力/焦慮:快樂不出來、總覺得悶悶的時候,也可能感覺「暈、喘、怕怕的」。
📝 當下你可以怎麼做?
- 先坐下或躺平,避免摔倒。
- 深呼吸幾次,讓自己冷靜下來。
- 量一下血壓、血氧、血糖(如果家裡有這些工具)。
- 觀察有沒有其他異常:講話怪、臉歪、步態變、視線模糊等。
- 記錄時間、當時在做什麼、多久才恢復?
這些資訊不只對你自己有幫助,也能幫醫師更快找到問題根源。
📌 小提醒:不要自己「猜」,也不要拖
很多人會這樣想:「應該只是沒睡飽」、「我可能血糖低吧」、「反正等一下就會好」——但你要知道,熟齡族的暈,可能是小警訊,也可能是大危機。
有些人上午還覺得只是有點不舒服,下午就已經進醫院了。
所以,寧可早一點搞清楚,也不要賭。
🧩 小小自我評量表:這次你是什麼「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