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從台北回到家,還沒進家門,就在巷口的7-11跟人家講起電話,聊起「閱讀」,然後再談到「思考」……在小7談「思考」,是要思考人生什麼大道理嗎?並不是,聊的是「思考」這回事。
「思考」這個詞或許有點沉重,如果換另外一個詞就是「想」,用腦筋想。這樣聽起來是不是就簡單多了?
但想的是對事物的見解,也包含人。「想」是動詞,「想法」是名詞。
用機器來舉例好了,機器運作是在「動」,在運行。那機器運作後,會排放出氣體,這是結果,我們會為這些結果下註解。
再用其它例子舉例,「想」這回事,是大家都會的,想等一下天氣變天,要不要帶雨傘?想著晚上肚子餓要吃什麼?
但有沒有人想過,等一下天氣變天,下大雨的時候,那些住在低窪地區的民眾,會不會需要協助?
當肚子餓的時候,除了想著「想吃飯」、「想吃麵」、「想吃甜點」,會不會想到嘴巴裡的每一口飯,進到身體,轉換成葡萄糖,當過多的葡萄糖儲存在體內,會對身體產生什麼影響?於是少吃兩口飯,多吃兩口菜,因為多吃兩口青菜的優點大於兩口飯的優點。
這些都是比較生活化的「想法」,而更有深度的想法,像是:人活在這個世上的意義是什麼?溫室效應對全球的影響,每個人是不是可以從微小的舉動,利用蝴蝶效應改變世界?亦或是,人類在歷史上重蹈覆轍,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人類總是犯下同樣的錯誤?
這些都是因為「想」而產生的「想法」,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會想這麼多。
基本上,每個人都會「想」,但從一個點去探究、去延伸,去做更有深度的「想」,或可稱呼它為「思考」。
那為什麼常說「閱讀幫助思考」?因為「閱讀」這一件事,是你可以直接看到其他人的想法。
但,你看到其他人的想法了,有沒有在其他人的想法上,延伸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觀點、見解?
光是「思考」這件事,就可以看到每個人對待「想」這件事的差異。
想得深也好、想得淺也好。
想得廣也好、想得多也好。
「思考」這回事,從運作「想」這回事,到產生「想法」,是需要練習的。
所以,為什麼每個人之所以為每個人,因為每個人的想法不盡相同,成了每個人的自我特色。那沒有思考的人,就是跟著其他人的想法。
跟到有助於自己的想法,當然很好;那跟到對自己無益還有害的想法,才是鼓勵大家多多思考的必要性。
思考從來不是只有單一面向,在不同的想法撞擊下,可以看到人類在這交錯且極其複雜的選擇之下,或進步、或退步。
出版作品:請點博客來
粉絲專頁:請點我
YouTube:梅洛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