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故事、一本小說要能成功吸引人,最重要的核心是什麼?我想,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寫出彼此的共同生活經驗,引發讀者共感。 作者描繪角色的手法,默默勾起讀者聯想到心中的那幾個「他」,讀來總會讓你覺得「對!我身邊的某個人就是如此!」有為了家計而披星戴月的母親,雖身心俱疲,但還是不忘關心孩子;有整天拿著手機尋找wifi熱點,上通訊軟體、遊戲聊天室的國中生姐姐;有膽小怕生,卻又替人著想,有點多管閒事但又怕人受傷害的妹妹;還有不為人知暗藏祕密的保全、看似陰鬱卻在重要關頭發揮作用的鄰居等。各個角色形象鮮明,很容易不知不覺就將自己置身於情境中,就好像我是故事裡的主角,這些角色都在跟我對話一般。讀到這裡,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作者在設定角色時,不會只有單一面向,都會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角色的多元面向,就像姐姐陳凱芯,她可以是一天到晚手機不離身的網路成癮者,卻也是在妹妹生日時,會記得她的生日,替她準備禮物的人。 另外,本作故事情節完全不與現實脫鉤,反而可能是是映出現今社會的寫照。一大兩小的家庭,為了生存,只能離開原住所,搬進老舊住宅大樓,但偏偏糟糕的不只是環境,還有陰陽怪氣的鄰居、仗勢欺人的婦人。沒想到的是,主角最後竟然還發現了電視新聞報導的失蹤少女......,這也讓我們反思,逃家行為的背後,到底青少年需要的是什麼?或許我們不能否認,對他們來說,找到一個可以容身之處,或許會比原本的家庭更有歸屬感。 這本書也適合給青少年閱讀,除了貼近他們的文化外,同時也讓他們在故事裡的角色中看見自己,看見他人,還置入了網路交友的風險議題,不強迫不生硬,吮文嚼字時,自然會慢慢思辨,無形中達成了故事的目的---藉由他人的故事,形塑出自省及批判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