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時,看到院子長出很多龍葵,想起媽媽的古早味黑甜仔粥。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不起眼的野草,其實蘊藏著強大的生命力和療癒力量。龍葵(Solanum nigrum),便是其中一顆低調卻珍貴的「綠色寶石」。
龍葵,又名「黑天茄」、「烏仔菜」,在台灣、中國南方、東南亞地區都能常見。小巧的白花、黑亮的果實,讓人難以想像它竟然有如此豐富的藥用價值與保健功效。
龍葵(Solanum nigrum),又叫黑夜叉、烏籽菜、龍葵草,在中醫和民間療法中很常見。它是一種茄科植物,整株幾乎都能入藥。根據中醫理論與現代一些初步研究,龍葵的主要好處包括:
- 清熱解毒
龍葵性寒,味苦,能幫助清除體內的火氣與毒素。常用於治療熱性病症,比如咽喉腫痛、口瘡、痢疾等。 - 消腫止痛
傳統上用於各種腫瘤、癰腫、瘡瘍等,可以外敷或內服,幫助消炎、減輕疼痛。 - 利尿排濕
能促進尿液排出,有助於體內排除多餘水分,對水腫、小便不利等情況有一定幫助。 - 抗癌作用(初步研究)
現代藥理學的一些實驗發現,龍葵中含有龍葵鹼(solanine)、胡蘿蔔素、維生素C等成分,部分萃取物對某些癌細胞有抑制效果,不過這方面仍在研究中,且需要注意劑量和使用方式。 - 保護肝臟
在某些動物實驗中,龍葵提取物對肝臟有保護作用,可以減緩藥物或毒物造成的肝損傷。

- 龍葵含有生物鹼(特別是成熟度不夠的果實或未經煮熟的植株),生食過多可能引起中毒,症狀包括嘔吐、腹瀉、頭暈,甚至更嚴重。一般建議煮熟、泡水去除部分毒性後再食用。
- 孕婦慎用:因為龍葵性寒,有活血作用,懷孕期間不建議使用

龍葵相關整理
1. 【中醫古籍記載】
- 《神農本草經》(東漢時期)
龍葵被列為「中品藥」,性味苦、寒,主治:「邪氣、寒熱、諸瘡腫痛」。 - 《本草綱目》(明代 李時珍)
描述龍葵能「清熱、解毒、利水」,主治癰腫、喉痹、痢疾、眼疾等。 李時珍也特別指出:「生食小苦,久食則能損人,故不可多食。」
2. 【現代中藥學資料】
- 《中華本草》(2000年,中國科學院主編)
收錄龍葵入藥記載: - 主治「熱毒癰瘡,咽喉腫痛,黃疸,水腫,小便不利」。
- 性味描述:苦,寒,有小毒。
- 指出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利尿之效。
- 《中國藥典》(最新版)
龍葵列為中藥材之一,標明需注意使用劑量,且不得隨意生食未加工的植株。
3. 【藥理學研究(現代醫學研究)】
- 活性成分研究:
- 龍葵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如龍葵鹼(Solanine)、Solamargine、Solasonine,這些成分有抗炎、抗腫瘤、免疫調節作用。
- 抗癌作用研究:
- 研究發現,龍葵的提取物對某些癌細胞(例如肝癌、肺癌、乳腺癌)有抑制增殖的效果。(資料來源如《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Phytotherapy Research》等國際期刊)
- Solamargine induces apoptosis in human hepatoma cells through a mitochondrial-dependent pathway.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05)
- 抗炎作用研究:
- 動物實驗表明,龍葵萃取物能顯著降低炎症反應,如降低小鼠耳腫脹指標。(Phytotherapy Research 報告)
- 毒理學研究:
- 大量食用或未充分加熱的龍葵,容易因生物鹼中毒,引起噁心、腹瀉、呼吸困難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