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二章 為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故去彼取此。


【譯文】

五色令人目盲;

各種顏色使人看不見東西;


五音令人耳聾;

各種音樂使人聽不見聲音;


五味令人口爽;

各種藥物使人吃不出味道;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騎馬打獵使人失去同理心;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少見的珍稀之物使人做出損害別人利益的事。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所以學道的人,要管理心,不要在意眼耳口接收到的一切,不要偏執於表象,


故去彼取此。

要抓住事物的本質。


【註解】

五色:各種顏色

目盲:看不見東西

五音:各種音樂

耳聾:聽不見聲音

五味:各種藥物

口爽:吃不出味道

馳騁田獵:騎馬打獵

心發狂:失去同理心

「難得」之「貨」:「難得」指少見;「貨」指珍稀之物

令人「行妨」:做出損害別人利益的事

是以「聖人」:這裡的「聖人」指學道之人

「為」「腹」不為「目」:「為」讀ㄨㄟˊ管理;「腹」指;「目」指眼、耳、口

故「去彼取此」:不要偏執於表象,要抓住事物的本質


【解析】

樂於得到更多之時,卻可能失去越多而不知悲。


《道德經》總覽 https://comprehend2020.blogspot.com/2023/01/blog-post_973.html

我們的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comprehend202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示現我聞
0會員
12內容數
記錄吾師之「教」,及我的「學習」。 我所見,你可能看不見,我所聞,你可能聞所未聞。
示現我聞的其他內容
2025/05/05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 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 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居, 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輻共一轂, 當其無,有車之用。 ➡把兩種木材結合在一起沒有分別,就可以作成車來使用。 埏埴以為器, 當其
Thumbnail
2025/05/05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 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 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居, 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輻共一轂, 當其無,有車之用。 ➡把兩種木材結合在一起沒有分別,就可以作成車來使用。 埏埴以為器, 當其
Thumbnail
2025/05/04
欲以道終,須以道始。今生習道,累世有道。道之眷無私,道之罰無仇。萬物皆於道中何有別,道不能為二也。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矢乎? 生之蓄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䏁, 是謂玄德。
Thumbnail
2025/05/04
欲以道終,須以道始。今生習道,累世有道。道之眷無私,道之罰無仇。萬物皆於道中何有別,道不能為二也。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矢乎? 生之蓄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䏁, 是謂玄德。
Thumbnail
2025/04/27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譯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努力要讓一切圓滿,比不上去復原缺口,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捶擊出來的鋒利,沒辦法一直倚靠, 金玉滿堂
Thumbnail
2025/04/27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譯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努力要讓一切圓滿,比不上去復原缺口,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捶擊出來的鋒利,沒辦法一直倚靠, 金玉滿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皆知美之
Thumbnail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皆知美之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在道德經裡,學習融於道中,成為道的一份子,這個感覺就像是第十一章虛中所提,如輻、轂相合成為車輪,為車所用。諸多的小元素組成為具有其他更具意義功能性的較大單元,而無論是小元素或是較大單元,或是組成更大的單元時,都是符合道性中的無-”無我、無私”,也才能相互的”融合、融入”。而要如何能做到如此,
Thumbnail
在道德經裡,學習融於道中,成為道的一份子,這個感覺就像是第十一章虛中所提,如輻、轂相合成為車輪,為車所用。諸多的小元素組成為具有其他更具意義功能性的較大單元,而無論是小元素或是較大單元,或是組成更大的單元時,都是符合道性中的無-”無我、無私”,也才能相互的”融合、融入”。而要如何能做到如此,
Thumbnail
常听人说:“人要修心养性。”其实光是“修心”还是不够的。人体上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根,他们每天接触六尘,攀缘外境,引诱我们造作种种的恶业,因此佛经形容六根如同六个盗贼,时时在窃取我们的功德法财。我们要如何避免受到“六根”所害,就是要做好六根的修行。    第一、眼能见己身
Thumbnail
常听人说:“人要修心养性。”其实光是“修心”还是不够的。人体上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根,他们每天接触六尘,攀缘外境,引诱我们造作种种的恶业,因此佛经形容六根如同六个盗贼,时时在窃取我们的功德法财。我们要如何避免受到“六根”所害,就是要做好六根的修行。    第一、眼能见己身
Thumbnail
「爭」是「體」能量高漲的狀態,它的行為是佔有。是自然的狀態,人生在世總要掙口飯吃,謀個工作,找個對象,這些行為都是佔有,都是體的行為。體在「爭」的狀態下,有最高的效能,用來達到體的功能,即是佔有。體它本身就是有。要體不「爭」那會死的,至少要爭口氣,呼吸才能活下去。
Thumbnail
「爭」是「體」能量高漲的狀態,它的行為是佔有。是自然的狀態,人生在世總要掙口飯吃,謀個工作,找個對象,這些行為都是佔有,都是體的行為。體在「爭」的狀態下,有最高的效能,用來達到體的功能,即是佔有。體它本身就是有。要體不「爭」那會死的,至少要爭口氣,呼吸才能活下去。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老子《道德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多久以來,我們就像培養皿內的生物,遠離大自然, 將自己密閉在電視、電腦等虛幻的世界中。 漸漸的,心靈麻痹了,覺照能力失去了......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老子《道德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多久以來,我們就像培養皿內的生物,遠離大自然, 將自己密閉在電視、電腦等虛幻的世界中。 漸漸的,心靈麻痹了,覺照能力失去了......
Thumbnail
2013/3/1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良因曰: 嬰兒的眼睛都靈明清澈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的混濁、甚至呆滯。 因為眼睛是心的窗口,所以這其實也就是內心的顯現。 如同《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因此只有寡欲,方能安住於自性,
Thumbnail
2013/3/1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良因曰: 嬰兒的眼睛都靈明清澈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的混濁、甚至呆滯。 因為眼睛是心的窗口,所以這其實也就是內心的顯現。 如同《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因此只有寡欲,方能安住於自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