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留白工作法:為自己創造白色空間,擺脫瞎忙,做真正重要的事(A Minute to Think: Reclaim Creativity, Conquer Busyness, and Do Your Best Work)
作者:Juliet Funt譯者:許恬寧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02/21
以前總有點天真的想法,覺得自己還有時間可以空閒下來,還有時間可以耍廢、可以放縱。也總覺得,只要現在還能休息、還能分心,代表我還有餘裕接更多的工作。結果後來發現,一切都太天真了。
注意力真的有限。在我以為自己正在休息的時候,其實早就沒力氣再去專注任何事了。事情開始落東落西,才驚覺自己到了極限。不是身體上的那種忙不過來,而是心理上已經開始排斥去注意更多工作。以前那些一口氣就能接下的任務,現在光是看到就覺得煩躁。最後還是拜託其他人幫忙處理一下,讓自己抽離、喘口氣。
但其實,《留白工作法》講的不只是「強迫自己休息」,它談的反而是「如何把事情做好」的思考方式。書名原文是A Minute to Think—「留一分鐘給自己思考」。這聽起來好像不難,但其實是「策略性停頓」的具體操作:有意識地在兩件事情之間,留下一點空間給自己(見縫插針)。
像是兩場會議中間的15分鐘,可以讓自己回想一下剛剛談了什麼,也構思接下來的狀況;或是剛走進辦公室前,花幾秒鐘讓自己沉澱一下心情。不是打瞌睡,也不是漫無目的的放空,而是有目的地讓自己整理、理解、準備。
書中也有試著把策略性停頓與「思緒漫遊」(mind wandering)、「冥想」、「覺察」(mindfulness)做切割。「策略性停頓」具體展現在「恢復」、「減法」、「反思」、「有建設性」的意涵上,這樣的停頓其實是更帶有方向性與目的性,是為了讓自己更快理解狀況而進行的停頓,其實好像跟所謂的「留白」、「放空」有一段差距。
其實真正的重點在於,不要把自己逼太緊了,不要想著自己是超人可以一件接著一件,甚至也指出了「幹勁」、「卓越」、「資訊」、「行動力」的盲思,往往是讓事情做得更好的絆腳石。並且提出了四個問題:
1.有什麼可以放掉的嗎?(幹勁的盲思)
2.到什麼程度就算「夠好」?(卓越的盲思)
3.真正有必要知道的事是哪些?(資訊的盲思)
4.哪些事值得花心思?(行動力的盲思)
這四個問題,讀起來也許不會讓人馬上「被打中」,但確實是平常很少有人問自己的事情。大部分的工作節奏,只教我們怎麼做更多、更快、做得更完美,卻沒教我們怎麼放掉一點。
整本書當中,我最推薦的章節是第一部〈永遠嫌不夠的文化〉與第二部〈白色空間法〉。第三部談的實務應用,其實在其他工作法相關書籍中也不少見。
雖然書裡舉了非常多成功案例,但也因此有些內容略顯分散,不太容易看到具體的執行情境。比較像是讓你「知道」這個方法存在,而不是手把手教你怎麼做。適合給經常「忙到沒時間思考」的人。
如果說這本書給我什麼提醒,那就是:留白不是因為懶惰或拖延,而是因為你還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而做到這件事的前提,是你願意給自己一點空間,停下來想一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