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第一步的前置期可以看這裡:
演出製作第一步ー前置(1)
演出製作第一步ー前置(2)
演出製作第一步ー前置(3)
前置期要收尾的訊號,就是導演組要準備進排練場了,這個訊號代表的是前置期所設定討論的內容,將會被確認並在劇組內公告,演員們將會依循著這些線索發展演出。往前的方向如果有了錯誤,一直走也只會走到錯誤的目的地。在排練期,就是不斷檢視前置期設定的方向是否有需要修正的地方,一開始設定的是大方向,接著會不斷從中微調小方向,看能否到達原先設想的目標,或是做得更好。
我自己心裡會把排練期分為前/中/後期,前期會是導演跟演員藉由分段排練劇本,來完成整個演出的粗略模樣;中期會是演員們開始熟悉整個演出的節奏,開始進入大塊的順走或是整場的整排;後期則是在更明確的各種技術點加入後,在排練場裡儘可能讓演員與技術點有更熟練的配合。
大家印象中的排練應該偏向這樣,但這只是其中一個面向。
排練期的三大重點
會跟著排練期一起加入工作的有三大面向,宣傳、設計、其它。
宣傳應該滿好理解,在前置的尾巴,開始啟售後,為了跟觀眾溝通,就有許許多多的宣傳要考慮。台灣舞台劇跟影集、電影有個很大的不同:在首演前,不會有演員站在所有技術都完成了的舞台上演出。之所以拉出台灣,是因為可能在美國或歐洲,會有機會在正式首演前試演,那就能在那時拍下一些素材。台灣這幾年有在注重這件事,但大部份礙於預算及排練期程,仍然很難做到。
設計則是要前置期的設計概念,舞台圖面,一步步落實到生出實體,要沙發就要準備會出現沙發,要一顆樹就要準備會出現一顆樹;衣服來不來得及換、角色要不要有雨傘;這裡要冷峻的氛圍光、那裡要有一個spotlight、這時要用煙機;這段要有影像、這段要用實拍、這段要用即時;音樂要用這首幾秒到幾秒、這個cue點時的音效要有指向性等等各種設計都要明確到可以執行。不然進劇場就會全世界崩潰。
其它包含的就廣了,基本上是跟各組無關的事就是製作組的事。包含但不限於確認預算回廠商的報價、確認導演組及設計組做出來的內容可以在場館中執行,如果有點不確定,那就得好好跟場館協調、確保各組得到的資訊一致且都是最新的、持續尋找各種合作的可能或是未來巡演的機會、買一些大小道具、確認各項貨運貨車倉庫、確認各部門的人力安排是誰、確認前台安排、處理各種票務等等等等。
如果是巡演,宣傳要做的事差不多但地點可能會拉到巡演的外縣市;設計要做的事少很多,基本上就是確認該有的服裝道具都在,以及巡演場館能配合演出技術需求。
其它的部份除了原有的工作項目仍然在但可能簡單一點之外,巡演會有的製作組工作項目還有確認原本的服裝道具都在(是的,這部份要跟設計技術組一起),然後規劃所有劇組成員的交通住宿並確保大家都能在該抵達的時間抵達。
關於排練期
我想很多人對於「製作一齣戲」的印象,很大程度會從排練期開始,這時是劇組除了進劇場的技術人員及前台人員外,所有人陸續開始參與工作的時候。同時這時也是觀眾們開始看見這齣戲的各個面向及資訊的時候。
在這個時期我自己覺得各種事情都是來來去去,紛雜而至,用時序來說會偏亂。這一篇可以算是排練期的前言,接著會從導演組、宣傳、設計技術、其它、巡演這幾個方向來整理,也許會清楚一點。
從這個時期開始,中型規模的製作我就會希望有執行製作或製作助理跟我一起工作了,才能夠從一些文書工作中,解放製作人去進行決策必要的資訊蒐集及資源盤點,進而做出能符合期待的決定。

排練期也是各種鬼故事好發的時期,不知道各位有聽過什麼排練期的鬼故事嗎?歡迎留言、分享,讓更多人知道台灣舞台劇都在幹什麼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