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的差距,追根究底其實是『認知』的差距

所謂人的差距,追根究底其實是『認知』的差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世界不會懲罰努力的人,但會默默淘汰認知落後的人。”

#那個很努力的人,為什麼始終困在原地?

我曾經有個輔導學員,每天加班、週末上課、晚上還學英文。初見面時他問我:「世安哥,我真的很努力,但為什麼職涯完全沒有突破?」

我思考了一下回問他:

「你學的東西,真的是你該補的短板嗎?還是只是你認為該補的?」

他愣住了。

因為他之前從沒想過,自己不斷努力的方向,也許是錯的。 所以不是他不夠努力,而是他根本沒有真正理解該努力在哪裡。

努力是廉價的,方向才是稀缺的

— 而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raw-image

#所謂「向上流動的機會」其實早就變成「思維層級的轉換」

你以為這世界依然公平,只要努力就能翻身?

但真相是:這社會除了階級固化的問題,還有認知差距的問題。

不是你跑得慢,而是別人搭了火箭

~而那火箭,就是對世界與自身的理解力。

房價飛漲、AI取代、跨域職能、全球競爭……你還停在「穩定工作最重要」的信仰,怎麼不被淘汰?

所以不是「躺平族」輸了,是不升級的人,在被這個時代溫柔地清除


#什麼是「認知」?不是知道,而是解釋世界的方式

許多人把「認知」誤當成「知識」或「常識」,但它其實更接近一種心理框架你如何解釋你看到的現象,你怎麼決定接下來的行動。

例如:

一個人看到同事升官,

低認知者會說:「他一定在拍馬屁」;

高認知者會問:「他是怎麼累積內部影響力的?」

一個人被主管否定,

低認知者會說:「他針對我」;

高認知者會想:「我講話的邏輯是否不夠清晰?」

這不是正向思考,是反脆弱思維

低認知者困在情緒裡,高認知者用理解來挖出口。


#叔本華的“精神監獄”理論與認知匱乏

存在主義哲學家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說:「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意識」。

其實是一種存在主義預警:

我們不是被外部結構壓迫,而是自己「內建」了很多限制思考的系統——來自家庭教育、社會階級、文化習俗。

這些東西看不見,但它會讓你自我設限,不敢換跑道、不敢拒絕別人、不敢冒險嘗試——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別種人生的可能。

這就像養在籠裡的小鳥,門打開牠也不飛出去,因為牠根本不知道籠子外面也可以活著。



#你從小到大接受的學習,其實是馴化,不是思辨

我們的教育體系,從來不教你怎麼拆解問題,只教你怎麼快速選出標準答案。

你以為自己很會學習,但那只是「應試式記憶的延長反應」。

而真正的認知成長,是痛苦的。是要你承認「過去的我搞錯了」,要你重構信仰,要你在不確定裡行動。

所以多數人寧願繼續當個勤奮的苦工,也不願變成思考型的行動者。


#從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談認知錯位

達克效應指出,認知能力低落者往往過度自信,而能力高者反而自我懷疑。

這就是為什麼半杯水最愛開課程、當講師,而資深專家卻總說「我還不夠懂」。

認知的痛點,不是你知道得少,而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一旦你認為自己什麼都懂,那就是你停止成長的起點。

實例一|高學歷者的職涯困境:為什麼博士常常混得最慘?

我認識一位台大博士,畢業多年卻始終無法在企業立足,因為他就是無法放下學術傲氣去聽懂商業語言。

他每次簡報都在論證邏輯,卻從不思考客戶需求;他追求完美報告,卻無法快速迭代原型。

他不是不努力,而是他的「學術認知框架」根本不適用於商業競爭。

這就是錯誤的認知模型在錯位場域中造成的無力感

實例二|基層主管的升遷瓶頸:為什麼老鳥升不上去?

很多基層主管做事認真、業績也穩定,但永遠升不上中階。因為他們認為主管就是「以身作則」,卻從未理解影響力、策略、橫向整合能力才是升遷關鍵。

他們以為努力做事會被看見,但組織晉升靠的是「被需要」而不是「被感動」。

他們的認知,仍停留在操作層,而非權力場。


#從組織視角看:認知越高者,越能跨部門協作

當一個員工能夠看懂不同部門的痛點、主動提出跨界解方,組織會自動把他提拔。

因為他已經不只是個執行者,而是個認知型人才(cognitive talent)

所以職涯競爭,不是學歷之爭,也不是經歷之爭,而是「理解力」與「思考彈性」之爭。



#從個人視角看:認知是一場持續更新的自我革命

我們應該每隔幾年就要問自己一次:「我的價值觀,還符合這個世界的節奏嗎?」

你以為你忠誠,其實是被動;你以為你堅持原則,其實是不敢改變。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缺乏資源,而是過度堅持錯誤信念。


#認知真的可以靠學習改變?如果出身限制我們的起點呢?

你可能會說:「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去上EMBA、出國留學、接觸高人啊。很多人連吃飽都成問題,哪有空學習認知?」

這種說法當然有它的社會現實,但它同時也暴露了另一層誤解—把認知當作昂貴的高階消費,而不是日常選擇的反映。


#認知不是學歷,不是資源,而是你每天做選擇時的思考方式

~你在看新聞時選擇什麼媒體?

~你是只看標題還是點進去讀內文?

~你是用演算法推薦的資訊餵養自己,還是主動搜尋對立觀點?

這些,就是你認知的日常建築材料。

所以改變認知,不是去哈佛,而是從不轉貼假新聞、開始思辨、開始問為什麼開始。



#如何改變自己的認知結構?

從這三件事開始

  1. 建立反思日誌:每天寫下「我今天看到的觀點有沒有可能是錯的?」
  2. 與異溫層互動:刻意追蹤、閱讀與自己立場相反的內容,訓練對立思維。
  3. 參與長時間討論:參加深度學習社群,養成慢思維,避免快資訊帶來的錯誤決策。



盲信直覺 vs. 認知升級

有些人會說:「我很相信自己的直覺!」但其實很多直覺,是你過去的偏見與懶惰的總和。

直覺可能是高效,也可能是錯誤的捷徑。

認知升級,要求我們「暫時懷疑自己」,而不是一直相信自己。

這兩者的最大差異在於:一個是逃避思考,一個是升級決策品質。


#你不是在努力工作,你是在替你的舊認知還債

回到最初那位努力卻困在原地的學員,我後來告訴他一句話:

「你不是在為職涯拼搏,你是在替過去錯誤的判斷和選擇償還學費。」

而真正聰明的人,是用認知買未來,不是用體力還過去。

你今天更新了你的認知系統了嗎?

還是又用舊版本的自己過了一天?


《啟蒙賦能系列》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歡迎聯繫:世安哥賴帳號 hrfriday2009

《顧問規劃/企業內訓/主管教練/職涯經紀》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

avatar-img
世安哥的人資『跨界思維』
189會員
259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清水模建築兼具美學與技術的挑戰,是建築界的赤裸詩。本文探討清水模的起源、設計理念、施工難度及材料創新,並比較其與粉刷牆面的差異,闡述清水模建築的真實與勇敢。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HR如何建立真正的「強者氣場」,強調氣場不是靠強勢壓人,而是來自內在穩定、自我主權與專業判斷。透過七個面向——穩定表達、沉默掌控、資訊策略、優雅拒絕、心理免疫、語言風格與情境預判,幫助HR從工具人蛻變為有分量、有影響力的制度設計者與文化守門人。
許多人感到不自由,其實是沒有學會好好下班。文章探討如何有效下班,擺脫工作焦慮,找回生活平衡,並強調下班的技術比假期更重要。
清水模建築兼具美學與技術的挑戰,是建築界的赤裸詩。本文探討清水模的起源、設計理念、施工難度及材料創新,並比較其與粉刷牆面的差異,闡述清水模建築的真實與勇敢。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HR如何建立真正的「強者氣場」,強調氣場不是靠強勢壓人,而是來自內在穩定、自我主權與專業判斷。透過七個面向——穩定表達、沉默掌控、資訊策略、優雅拒絕、心理免疫、語言風格與情境預判,幫助HR從工具人蛻變為有分量、有影響力的制度設計者與文化守門人。
許多人感到不自由,其實是沒有學會好好下班。文章探討如何有效下班,擺脫工作焦慮,找回生活平衡,並強調下班的技術比假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