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的痛只有自己知道,人們能見的只是外在的言行而已,無論正在經歷或陪伴人,請停止比較式安慰……
撰文 / 張雅涵
「沒有那麼嚴重,想開一點不就沒事了嗎?」
「有什麼好討拍的,這樣也要裝可憐?」
「你要知足,別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以前比你更苦!」
你是否聽過類似的話語?可能來自家人的責難、好友的關心勸勉,又或者是久久無法從痛苦中逃離,試著想將痛苦勸退的一種自我催眠。
心底的焦慮、恐懼或憂傷不只是情緒的表現,更是身心正在經歷的真實痛苦。難受的是當事人,旁人的經驗即便類似,也無法一一代入,我們不能完全體會對方所經歷的、正在面對的,對他來說有多難,既然無法完全同理,又何須用「別人比你更慘」的比較式安慰呢?
檯面上的痛苦只是冰山一角 請試著看見對方的壓力及難處
《為什麼難過的總是我?》書中提到:「情緒是有開關的,會把當下時刻連結到過去一段痛苦或創傷的回憶,可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發生,也可能身心都會產生感受。」
一個人真正背負的情緒壓力,不光是檯面上所能見到的那些,底層有更多過去經驗中所產生的不安全感、焦慮、憤怒等。冰山不只有露出的那一角,海面下還有許多旁人無從辨識、評論的巨大冰體,尤其,當事件超出一個人能應對或消化的程度時,就會打擊到信心,進而使正常生活失序,造成身體與心靈上的痛苦。
看不見的冰山,往往是認知落差的來源,因為不瞭解,以致無法客觀評斷。即便看見事情的全貌,沒有親身經歷,再多的同理心、換位思考,也可能低估情緒壓力的影響力。
想停止痛苦 請先停止比較誰最苦
痛苦是一種主觀的情緒,即便是同樣的事件,每個人都有不同感受。這種心底的苦,不會因為比較而減少,直視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一直比較,不管你正在低谷中,還是陪伴他人面對關卡,請尊重這份苦就是真正的疼痛,一分一毫都是真實發生、真正存在的狀態。
用歷史的悲劇或旁人經驗進行比較,並無法降低當下的苦楚,反而會帶來自責,似乎表示「我不夠好,所以才會…」、「我應該更堅強,但…」在自慚形穢中,更覺茫然無助……
解決問題之前,得先清楚、全面的看清癥結,你是否足夠認識自己或他人的個性、難處與限制?答案若是否定,不妨先放下「比較」及「論斷」,只要靜靜地傾聽,安靜陪伴對方走一段路。
陪伴是聆聽不是積極建議 接納才能改變當下
內心的痛只有自己知道,人們能見的只是外在的言行而已。請記得每一個痛苦就是真正的痛苦,不用刻意稀釋那份疼痛,直視它,才能好好處理它。另一方面,一名好的陪伴者應該聆聽多於訴說,停止對親友比較哪個事件更加痛苦,有時候,比較帶來的傷害只會讓情緒風暴更加擴大。尊重在他人在痛苦中的感受,允許他們可以自己做決定,不強迫對方採納你的建議。
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卡爾.榮格曾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不斷再重新認識自己的千百種樣貌。」你是否看見自己與他人的變化呢?人一生都在認識與療癒自己的過程中掙扎、成長,所以,每個人生命中的痛苦經歷都是特別的,無須被比較,你的痛苦就是真正的痛苦。
但願這份接納,可以帶來更寬闊的空間,使一切沮喪、憤怒或負面記憶都得著改變,在時間的長河中綻放嶄新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