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歲的台灣人,也就是Y世代,經常被上一代稱之為草莓族,意思就是不能碰不能摔,完全無法承擔壓力與責任,而且,「動不動就辭職」,儼然辭職是一種惡行,就算不能被抓去關,把它視為不道德行為,碎碎念譴責百年之久似乎也不為過。
離職,真的有那麼罪大惡極嗎?其實,它只是我們內心匱乏的鏡射,一直找不所謂「理想」的工作,是因為我們缺少了ikigai作為我們的人生定錨。
什麼是ikigai?這來自於日語,生き甲斐,直譯為「人生的價值」,科學家茂木健一郎在他的全球暢銷著作《生きがい―世界が驚く日本人の幸せの秘訣》之中(日本漢字真奇妙,就算完全不懂日文,憑藉繁體中文的基本識字程度也可以猜出大概),進一步將它發揚光大,詳細闡述了它在生活之中的體現。台灣出版社翻譯的副標為「每天早上醒來的理由,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光是看到「每天早上醒來的理由」,就令人為之一凜。被西方人誤用的ikigai工作觀
而西方人引借ikigai、把它套用在工作,形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文氏圖,四大圓圈交疊,你的熱愛、你的專長、世界之所需、你能夠得到金錢回報,而四圓的交疊處就成了你的ikigai。比方說,你熱愛打電動,成了重要大賽冠軍,是業界新星,光是直播就可以賺到大把鈔票,恭喜你,找到了自己的ikigai。
不過,這是真正的ikigai原義嗎?對許多日本人來說,並不是。
人生的價值,未必與工作有關,我在擔任為盲人服務的有聲書義工的時候,完全沒有領到一毛錢,但成就感甚至超過了正職工作;在流浪動物收容所照顧病貓與老狗的義工,想必也得到了某種追求人生志業的滿足感。Ikigai的層次與深度,甚至超過了維也納心理學家Viktor E. Frankl所提出、而且自己身體力行熬過集中營歲月的「意義治療」(logotherapy)。
未必每個人(甚至大多數人)都能夠找到符合那個文氏圖的理想工作,不過,就算只是從事掙錢糊口的工作,能夠找到自己的ikigai,生活的面貌也會大不相同。
人生志業與幸福未必與工作相關
飯店清潔工的ikigai可能是美麗小孫女的笑顏;大樓警衛的ikigai也許是每個週末都在忙著淨灘當義工;而工程師的ikigai搞不好是當個厲害的貝斯手、能夠成為地下樂團的台柱,如果要找出他們的最大公約數,也就是能夠為別人帶來愉悅與幸福,或者是因為自己的努力而讓世界產生了微小的進步。
太多人因為找不到「理想」工作而不斷尋尋覓覓,這是人之常情;不過,要是知道工作並非人生之全部,而且能讓自己的靈魂安定下來的ikigai也可以與工作脫鉤,那麼,也許你對於「沒那麼好」的工作也就更能夠安之若素。
有一次我對某個在職場遭遇困境、認識多年的朋友提到了ikigai,希望她可以得到一些靈感與啟發,也許重拾對國標舞的熱情,或者加入她一直關心的環保議題的倡議社團當義工,不過,她聽完(應該說聽完一半)之後,眼睛一亮,「對,我的ikigai就是賺錢,每天早上醒來就是想賺更多的錢,我一定要好好賺錢才會開心……」
我很想告訴她,如果ikigai等於賺錢,那麼,也不會有那麼多富豪為了尋求快樂而瘋狂嗑藥,人生直接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