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因緣際會,我這位50+大叔踏入了一間工業用手持裝置的公司,成為一名軟體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不只是一份工作,它是一場對不確定性的長期對抗。
我學著不再把每個問題當成「挑戰我能力的考驗」,而是當作一次又一次調整系統、優化流程的機會。以下就記錄幾個覺得重要的部分。
一、從「我想」到「我們需要」:共識比創意更值錢
剛進公司,我跟過去一樣:滿腔熱血,試圖證明自己的價值。
但很快我發現,在這裡PM的價值不在於想得多快,而在於「拉得動人」。
提案再棒,沒人願意做就是空談。
「專業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讓別人做了什麼。」
PM的專業,是能從不同角度「翻譯需求」、化解認知差距,把「我以為」變成「我們一起相信」。
二、同理心的修煉:先聽得懂,再做得對
在這三年中,我不只在管進度,更學會了傾聽。
工程師說的「這個不好做」,其實藏著技術選型的風險;
設計師的「這樣不夠順」,背後可能是UI/UX的不確定;
業務說的「客戶很急」,往往代表的是前線根本沒弄懂。
「每一方都站在他們的現實說話,而PM的角色,是先接住他們的語言,再轉化成可以執行的路線。」
三、從混亂中找秩序:不急於完成,只專注前進
工業產品開發最大的特色是——比較慢,但要紮實。
計劃永遠趕不上現實,需求來自四面八方,資源又像浮雲般難以掌握。
我學會的第一件事,是接受混亂。第二件事,是讓大家在混亂中「有事做」且「知道為何而做」。
我把甘特圖收起來,改畫目標路線圖;不再追求漂亮的文件,而是確保大家在會議結束後知道「下一步是什麼」。
四、持續學習:知道怎麼學,比什麼都重要
50歲才轉做軟體PM,說實話是壓力山大。技術工具千百種、加上學不完的海量新知。
我學的不是「學新工具」,而是「建立學習模型」:
與其每天看PM小技巧,我更看使用者行為
與其導入一套流程,我問:「這流程背後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與其靠會議救火,我建立儀表板監控產品狀態
因為真正的專業,不是工具熟練,而是能獨立思考,系統解決問題。
五、最後的感謝:產品沒有完美,夥伴才是最強資產
這三年裡,我最幸運的不是推過哪些功能,或完成怎樣的專案。
我只想說
謝謝互相配合的PM好夥伴,有你們的支持真好;
謝謝工程團隊幫我把想法化為可能;
謝謝設計團隊幫我把沒說清楚的需求,變成視覺語言;
謝謝老闆與業務,願意在關鍵時刻給我空間犯錯、成長。
產品經理不過是旅程中的導航者,真正走出路的,是整個團隊。
後記:我還沒想退休,但我懂得放手
這次離開,不是逃避、不是倦怠,而是一種「轉場」:
把我這段時間打磨出來的框架、節奏與思維,暫時收起,繼續往更好的自己前進。
因為PM的本質,是面對變化。
而佛系的本質,是能夠在變化中活得自在、有選擇權。
軟體還有很多Bug沒修、優化還在待辦清單裡,但人生不是PRD,不需要寫到完美才交稿。
畢業快樂,我軟體產品PM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