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文章可能會引發一些爭議,甚至開始戰男女。
不過,我也只是對一篇研究好奇,然後讓ChatGPT去找類似的研究或媒體報導。
這些內容,可能符合一些人的「社會常識」,但也會有一些人無法認同。綜合一些演化心理學的研究,男生在適婚年齡時,大致是這樣的:
偏好「經濟較平等」的社會,對貧富差距、世代差異的容忍度明顯較低。在不平等社會中,男生預期婚後生活品質下降,但也還是結婚了。男生會更傾向「遷出」經濟不平等的地區,然後對「娶到比自己強的對象」感到不自在。如果太太收入或地位高於自己,婚姻滿意度較低,離婚率較高。
女生呢?就呈現與男生不同的面貌。女生相對較能容忍不平等社會,尤其當自己條件好、社會不平等可以提供「嫁得更好」的機會時,容忍度更高。條件好的女生,可預期透過婚姻提升生活品質,嫁給地位較高、較富有的男性。條件好的女性,在不平等社會中更傾向「留下來競爭」,增加知識、學歷、外貌的投資與性感展現。女生在傳統上傾向「嫁得比自己好」,但現代收入高的女性,也會接受社會位階上的「向下婚姻」。
有意思的是:女性即使個人條件好,也會願意多負擔家務、照顧先生小孩。相對的,也就讓「男生要比女生強、付出更多,才能得到這些照顧」有充分的合理性。
簡單說就是:在高度不平等社會中,條件一般的男生,會容易覺得自己是輸家。而女生會覺得自己有機會翻身,在不平等社會中躍居優勢階級。
有趣的是:有些學者認為,如果不涉及「擇偶」,女生對「社會不平等」的憤慨,對公平、正義的要求,會比男生強烈。但如果涉及「擇偶」時,女生會比男生更能接受社會現實。
另一個有些殘酷的重點是:社會位階或經濟條件上的「女高於男」婚配,會需要更高的智慧與努力去維持。男生容易覺得不自在,女生社經條件好卻還是撐起更多家務,這很容易讓婚姻滿意度下降,最後導致離婚。
或許你對這些分析感到不予認同,不過,你還是可以拿這些論述,來分析各種社會現象,看看是否有些道理。我們一定可以找到許多個案,確認他們並沒有落入這些「社會常識」。不過,社會階級、財富、是否門當戶對,還是會左右蠻大比例的婚配。我想多數人都不會天真的相信,這世界會有太多純粹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