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英吉利探得北亞墨利加之地。驅逐土番,據其膏腴之土,徙三島之人實其地,英人趨之,如水赴壑。佛郎西、荷蘭、嗹國、瑞國無業之民,亦航海歸之,日漸墾闢,遂成沃壤。英以大臣居守,沿海遍置城邑,榷稅以益國用,貿易日益繁盛,以此驟致富強。乾隆中,英與佛郎西搆兵,連年不解,百方括餉,稅額倍加。舊例,茶葉賣者納稅,英人下令買者亦納稅,米利堅人不能堪。乾隆四十年,紳耆聚公局,欲與居守大酋酌議,酋逐議者,督征愈急。眾皆怒,投船中茶葉於海,謀舉兵拒英。有華盛頓者(一作兀興騰,又作瓦乘敦),米利堅別部人,生於雍正九年,十歲喪父,母教成之。少有大志,兼資文武,雄烈過人。嘗為英吉利武職,時方與佛郎西搆兵,土蠻寇鈔南境,頓率兵禦之,所向克捷,英帥沒其功不錄,鄉人欲推頓為酋長,頓謝病歸,杜門不出。至是眾既畔英,強推頓為帥,時事起倉卒,軍械、火藥、糧草皆無,頓以義氣激勵之。部屬既定,薄其大城,時英將屯水師於城外,忽大風起,船悉吹散,頓乘勢攻之,取其城。後英師大集,轉戰而前,頓軍敗,眾恇怯欲散去,頓意氣自如,收合成軍,再戰而克。由是血戰八年,屢蹶屢奮,頓志氣不衰,而英師老矣。佛郎西傾國之師渡海,與頓夾攻英軍,西班牙、荷蘭亦勒兵勸和。英不能支,乃與頓盟,畫界址為鄰國,其北境荒寒之土,仍屬英人,南界膏腴之土,悉以歸頓,時乾隆四十七年也。
………..(中略)按: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駸駸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余嘗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
~徐繼畬 《瀛環志略‧卷九》

徐繼畬曾任福建巡撫,並代理閩浙總督,在職期間與外國人交往加密,從中獲得許多外國的情報,於是日後他便以此為基礎,編成《瀛環志略》一書。《瀛環志略》成書於1849年,共10卷,徐繼畬落筆儘可能地摒棄以往士大夫對於外國的偏見,以客觀真實的方式,介紹了當時已知的各國風土民情與歷史。
徐繼畬 《瀛環志略‧卷九》中介紹華盛頓時,以中國傳統史書對王朝建立者的描述筆法,盛讚華盛頓一生的功業,而對其按語稱之是「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讀來還頗有幾分親切感。同時,他也大大推崇將美國的選舉制度,並將之類比為堯、舜、禹三代的禪讓制度。雖然現在讀來不免不倫不類,但這卻是過去中國人傳述西方概念的一種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