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高宗:商朝君王武丁的廟號。
2. 夢得說:在夢中得到一位名叫「說」的賢人。
3. 百工:指工匠群體,這裡泛指王命人員。
4. 營求諸野:在野外搜尋。
5. 傅巖:地名,即「傅山之巖」,傳說說(即後來的賢相傅說)在此做苦工。
6. 作《說命》三篇:寫下關於任用說為相的敘述,共三篇,題為《說命》。
3. 白話文
高宗在夢中得知一位名叫說的賢人,便命百工在野外尋找,終於在傅巖找到他,於是寫下了《說命》三篇記述此事。
4. 總結
武丁因夢得賢人說,親自搜尋並任其為相,此事被記為《說命》三篇,彰顯其尊賢納才、虛懷若谷之德。
啟示
聖君能夠因夢識賢、因德取人
賢者即便處卑位,終能被明君發掘
《說命》成為重德與任賢的重要典範
一、
1. 原文
王宅憂,亮陰三祀。既免喪,其惟弗言,群臣咸諫于王曰:「嗚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實作則。天子惟君萬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稟令。」
2. 注釋
1. 宅憂:指居喪,處於哀悼之中。
2. 亮陰三祀:在陰室守喪三年,「三祀」即三年。
3. 免喪:指喪期已滿。
4. 弗言:不發言,不發號施令。
5. 咸諫:都進言、勸諫。
6. 明哲:聰明且通達道理的人。
7. 作則:作為榜樣。
8. 式:法則、典範。
9. 稟令:接受命令。
3. 白話文
王在喪事期間居於哀憂之中,守喪三年。喪期結束後,仍然沉默寡言,不治理國政。群臣便一同進諫王說:「唉!能夠明理通達叫做明哲,明哲之人應該成為榜樣。天子是萬國的君主,百官都依照他的法度行事,王若不發言命令,臣下就無所依從。」
4. 總結
國君守喪雖為禮制,惟喪畢仍沉於哀思、懈於政事,則不利於國家治理,臣子諫言其應發言立命,以正萬邦之治。
啟示
守喪有度,哀毀不應傷政
君主為天下表率,應以明哲為則
治國需有言有令,方能上下有序
二、
1. 原文
王庸作書以誥曰:「以台正于四方,惟恐德弗類,茲故弗言。恭默思道,夢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說築傅巖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諸其左右。
2. 注釋
1. 庸作書以誥:於是起草文告,用來訓誡群臣。
2. 以台正于四方:「台」通「抬」,指高舉、奉行;「正于四方」即端正天下。
3. 德弗類:德行不配其位或使命。
4. 茲故弗言:因此選擇不輕言妄動。
5. 恭默思道:虔敬沉默地思索治道。
6. 賚予良弼:賞賜我一位賢良的輔佐之臣。
7. 其代予言:讓他代我發言、治理國政。
8. 審厥象:仔細辨認夢中形象。
9. 俾以形旁求于天下:依據夢中形貌,在天下搜尋相似之人。
10. 說築傅巖之野:「說」,指得人;傅巖為地名。
11. 惟肖:果然相貌一致。
12. 爰立作相:就此任命為宰相。
13. 置諸其左右:安置在自己身邊輔政。
3. 白話文
王起草文告訓誡臣民說:「我想要端正四方政事,但唯恐自身德行不夠,所以一直未敢輕言。虔敬地沉默思索治國之道,夢中上帝賜我一位賢臣,能代我發言治理天下。」於是仔細辨認夢中之人,依其形貌在天下尋訪。終於在傅巖之野找到與夢中形貌一致的人,便任命他為宰相,安置在身邊輔佐治理。
4. 總結
王者以謙德求賢,夢中得良輔之象,遂依夢尋得良相說,任以輔政,顯示敬天畏命與任人唯賢之治道。
啟示
君主應自省其德,慎於言行
治國需仰賴賢良之輔助
任賢以德,天地可感,夢象可驗
三、
1. 原文
命之曰:「朝夕納誨,以輔台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嗚呼!欽予時命,其惟有終。」
2. 注釋
1. 朝夕納誨:天天早晚接受諫言與教誨。
2. 台德:「台」通「抬」,指尊貴的德行,即君王之德。
3. 若金,用汝作礪:好比金器,需要磨刀石(礪)來磨練,喻忠臣可磨勵君德。
4. 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如渡過大河,需要舟與槳,喻忠臣能助王濟難。
5. 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如年成大旱,需要甘霖來濟,喻忠臣能救民困厄。
6. 啟乃心,沃朕心:打開你的心,也灌溉我的心。喻誠心交流、輔助君王。
7. 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藥不令人暈眩,病就無法治癒,比喻忠諫雖刺耳,卻能治政之病。
8. 跣弗視地,厥足用傷:赤腳不看地,則腳會受傷,比喻盲行無知會導致禍患。
9. 惟暨乃僚,罔不同心:希望你與群臣同心合力。
10. 匡乃辟:輔佐你們的君王。
11. 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使君主能繼承先王與高祖之德。
12. 康兆民:使天下百姓安康。
13. 欽予時命:敬重我今日之命令。
14. 其惟有終:願你能善始善終。
3. 白話文
對他下詔說:「你要朝夕接受忠誨,以輔助君王的德行。就如打磨金器,我用你作磨刀石;如渡過大河,我用你為舟楫;如遇大旱之年,我用你作霖雨。要打開你的心,也灌溉我的心,如同良藥必須使人暈眩,病方能痊癒;赤腳而不看地,腳必受傷。希望你與群臣同心合力,輔佐君王,使之能繼承先王與高祖之志,安定天下百姓。唉!要敬重我的命令,希望你能善始善終。」
4. 總結
君王以深意命相,訓誨忠諫之道,願其為舟楫之輔、霖雨之濟,並以苦口良藥之諫成就太平盛治。
啟示
臣子應以忠諫匡政,即便言語刺耳
君王應虛懷納言、與臣協力
政事如病需治,良藥雖苦終能痊
忠臣之職,在於濟時拯民、承續德業
四、
1. 原文
說復于王曰:「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聖。后克聖,臣不命其承,疇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2. 注釋
1. 說:傅說,高宗的賢臣。
2. 復于王曰:回答君王說。
3. 惟木從繩則正:木材依繩墨來裁整才能筆直。
4. 后從諫則聖:「后」指君王,聽從諫言才能成為聖明之君。
5. 克聖:能夠成為聖明。
6. 臣不命其承:臣子不必接受特殊命令也會承擔職責。
7. 疇敢不祗若王之休命:誰敢不恭敬地順從王的善命(美好旨意)?
3. 白話文
傅說回答君王說:「就像木頭依照繩墨來修整才能筆直,君王聽從諫言才能成為聖君。若君王能成為聖明之主,臣子即使未被命令,也會自動擔負責任。誰還敢不敬順地接受王的善命呢?」
4. 總結
傅說以譬喻勸王納諫,指出君王唯有從諫才能成聖,而忠臣自會盡職奉命,無須驅使。
啟示
君主唯有虛心納諫,才能成為聖明之君
善用忠臣,是政治清明的根本
君明則臣忠,王道可致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