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演講的主題是「小孩不聽話,怎麼辦?」,講師是曾任森林小學生活主任的陳生慶。延續李佳燕醫師的主軸,繼續提供豐富多元的觀點給親師。
「過動」是晚熟還是疾病?研究指出過動的孩子大腦皮質發展比其他孩子慢了3年,最明顯的區域在「前額葉」,也就是負責注意力和動作控制的區域。然而台灣小孩確診過動的高峰是在7歲,也就是剛上小一那年,平均用藥時間長達11年,直到成年。曾經有家長分享,小孩剛上小一不到1個月,在老師的建議下,帶孩子去看兒童心智科,而醫生在30秒內用肉眼評估小孩就是過動症,鐵口直斷的原因是小孩坐上診間的旋轉椅就轉個不停。陳講師笑說,一個7歲的小孩坐在旋轉椅上動也不動才應該要擔心他是「過靜症」!
不可否認的是孩子精力充沛,有過動的症狀,確實會讓爸媽疲憊不堪。美國心理學家蘇珊坎貝爾(Susan Campbell)歷經4年的研究顯示,改善過動困擾的關鍵有兩點:- 媽媽對孩子的包容接納度很高。
- 夫妻之間沒有敵意。
即使是與基因有關的過動現象,都可以透過教養態度和家庭氣氛的好或不好,進而改善或惡化。講師建議家中不要刻意的安排「白臉」和「黑臉」,黑臉扮久了可能就白不回來了,也可能變成為了黑而黑。爸爸媽媽都是人,我們只要順應自己自然的情緒流動即可。對孩子而言,外面的世界充斥著黑臉,如果連家裡都有人隨時對他橫眉怒目,那孩子就失去了歸屬。
有的小孩就是「欠打」?閱小孩無數的陳講師發現,這些看起來「欠打」的孩子,從來就沒有少被打過,他們真正欠缺的,是被理解、接納和惜惜。「打罵」真的能讓小孩學會負責嗎?其實打罵恰巧讓小孩逃避了真正該負起的責任。根據腦可學的研究,大腦會被打壞,受到嚴重體罰的兒童前額葉的體積平均縮小19.1%,此外,言語暴力會導致聽覺皮脂變形腫大。日本衛福部指出,遭受體罰的兒童容易有親子關係惡化、精神疾病發生的可能,並增加反社會行為,並且攻擊性增強。
如何解決小孩不聽話的問題?首先,不要想叫小孩「聽話」。
我們是不是很希望小孩乖?喜歡稱讚小孩乖呢?其實英文裡面沒有「乖」這個單字,若硬要找一個意思最接近的單字是obedience,就是服從順從,實在稱不上是充滿正面意義的形容詞。
另一個層面而言,不服的價值與意義在哪裡?
- 是獨立思考的起始,小孩正在成為他自己。
- 不要太乖,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能力。
人本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 (Carl Ransom Rogers) 表示溝通最大的阻礙,是用自己的想法去評斷對方的想法。
回到上面的問題,如何解決小孩不聽話的問題?只需要請他「聽我們說話」就好,我們要學習有話好好說,改變命令式語法,用講故事的方式,用經驗分享的方式,用建議的方式,提供思想、材料和觀點,把我們的人生智慧傳遞給孩子。
人本基金會曾經票選過最阻礙「學習思考」的十句話,成年的孩子記憶中父母親對自己說過的話:
- 你怎麼這麼笨!
- 你很沒用耶!
- 考這種成績,你沒救了啦!
- 這很簡單啊!為什麼你不會?
- 你可以跟OO學學嗎?
- 你沒那個天份啦!
- 我不是教過你了嗎?
- 考這種分數,給你上那麼多課都白上了。
- 被老師罰活該,誰叫你寫作業都不認真!
- 字寫得醜,人就長得醜喔!
人本基金會也曾經票選過最阻礙「愛的傳達」的十句話,同樣也是成年的孩子記憶中被父母傷害的話:
- 我為什麼會生出你這種小孩?
- 你讓我很失望!
- 你給我閉嘴!
- 你就自己一個人留在這裡吧!
- 聽話,爸爸媽媽才會喜歡你!
- 你別想我會幫你!
- 哭什麼哭!
- 你為什麼就是要跟別人不一樣?
- 你就不能小心一點嗎?
- 快一點!我數到3!
人非聖賢,孰能不「炸」,當我們發現自己快「爆炸」了,該怎麼辦?先暫時離開現場,幫自己爭取緩衝,人的憤怒頂點最多只維持6秒,深呼吸吐氣海闊天空~
有句話說得很好,把別人的孩子當自己的,把自己的孩子當別人的,世界就會變美好。也就是說教養之間應維持著人與人之間的基本界線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