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教甄考季即將告一段落,有幸在去年考上正式教師,今年成功考回家鄉,一路上受過許多前輩的無私分享、幫忙,才能有這兩年的成果。秉持著回饋與分享的心,也借機回顧自己的準備歷程,於是便有了這篇文章產生😆
每個人的準備方式都不同,本篇文章單就我自己的個人經驗分享,也希望大家斟酌參考即可,以自己熟悉、合適的方式為主~畢竟年復一年的考試,撐到最後的人,才能抵達終點。
先簡單敘述一下我的準備歷程:代理三年,從第二年開始認真備考。(110年1月:實習結束、取得教師證。110年9月~112年7月:花蓮高中代理。112年9月~113年7月:高雄女中代理。113年9月~114年7月:師大附中正式。114年4月:考上高雄女中正式)
一開始寫筆試的時候也是不得要領,盡是些20幾30幾的分數(永遠記得第一年考高雄聯招只有20幾分🤣)第二年代理時,穩定的練習考古,比較抓到竅門,才開始有進複試。
準備筆試的過程中,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組隊練習寫考古。
因為如果平常有在代理、上課,其實對古文、常見選文都有一定的熟悉度,但考古題的練習,是平常教學上很難接觸到的,而若是自己練習考古題的話,往往又伴隨著諸多焦慮(考不上、不知道評審想看什麼答案、寫不完、不會寫⋯⋯),便時常循環往復的拖延下去。
但如果組了讀書會,固定一週討論一篇的話,其實因為不想辜負隊友的努力,往往也會逼迫自己硬頭皮寫,而這樣也就達到了穩定練習的目的。
我也一直覺得,其實每個國文系、中文系畢業的學生,都已經有基本的學養,寫考古題要練習的是:「知識的提取速度」與「答題架構」,當大家知識水平都充足時,如何表達、如何包裝變成為必要的功課。
我是代理第二年開始參加讀書會,我們的運作方式是一週寫一篇考古,從十月開始進行到隔年一月,一月到四月一樣一週一篇考古,但會再加上一份簡案的討論。(當然如果遇到段考、作文堆積如山等等的外務,我們也會彈性調整討論頻率)。考季開始的時候因為心力交瘁,往往會暫停,需要討論的時候才會約時間討論。
以下會分為:考古題練習技巧與額外補充閱讀書單進行簡單分享。
考古題練習技巧:
1.練習下標,凸顯重點:
在練習的時候,可以把自己要寫的論述整理一下,試著下標題列點,再開始論述。如果是古文的分析的話,我大多會先把核心意旨寫在第一點,接下來再順段落找出重點下標。若是課文有的古文,我就會儘量把備課用書、教師手冊上有的寫上去,如果心有餘力再加入自己的見解。
2.善用表格,對比異同:
兩篇文章對比,寫出各自異同之處的那種題目,用表格輔助呈現,再加上簡單敘述,便會清楚很多。若是教學課程設計、學生學習歷程檔案規劃,我自己也偏愛用表格呈現。
表格中我也會列點並簡單敘述(所以我表格都畫很大),表格的前面或後面再加段落去敘述整篇重點、概要。若是寫異同,也建議先寫同再寫異。
3.出題技巧:
可以多參考大考的出題格式,也可以看看參考書、大考中心的混合題評分標準。若是平常有機會出段考題、給學生的平時小考練習題,也都是不錯的練習機會。(國文學科中心每個月也都有老師會出題,分享在網站上,需要的人可以定期關注)
如果是兩文對讀出混合題、單多選的題目,推薦出:判斷題(根據①②的敘述,下列選項研判正確的是)不用寫很多字,又可以清楚呈現自己具有出題能力。如果真的沒有靈感,也可以從:閱讀檢索、理解判斷、應用轉化、寫作手法等等去想。
若是混合題,推薦用表格呈現異同,可以是景情連結、人物形象對比、今昔對比、意象與傳達意涵分析等等。
出題如果有餘力,可以猜想一下為什麼這個題目要把這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他們哪裡可以連結、哪裡有所不同?如此一來表格的欄位也就呼之欲出~
4.連結學生、現代生活情境:
筆試題目有些會直接詢問,這篇文章跟學生連結在哪,但如果沒有,而時間還夠的話,建議可以增加敘述與學生的關聯為何,這篇文章的現代意義為何。
5.敘述文句的流暢度:
我自己在寫筆試時,不會用太艱深的學術用語,除了覺得自己學問尚淺,怕自曝其短之外,我也覺得用平時上課敘述的語句,將道理清楚明白闡述、深入淺出,也是一種個人特色的展現。
6.現代文本賞析:
筆試也時常出現現代散文、新詩的賞析,因為我自己本身就讀華文所,對這方面算是擅長,大學與研究所時期也在一些新詩粉專寫了蠻長一段時間的新詩賞析,所以這部分我主要是靠著過往的經驗憑直覺下去寫XDDD
不過也還是可以有一些簡單架構可循,若是新詩賞析,我通常會從意象、場景開始分析,先整理詩作中出現的哪些類型的意象與場景,背後意涵可能為何。接著再從敘述口吻下手,觀察詩作中有沒有轉換人稱、視角切換,轉換與切換要營造的效果為何。若詩中有獨特的呈現手法(極長句、極短句、單詞單字成行、標點符號使用、詞語拼接、引號、括號、空格⋯⋯)我也會再額外敘述。
現代散文我也是用差不多的架構下去分析,不外乎就是背景、意象、視角、對話、藝術手法等等。
7.不懂裝懂,硬寫到底:
看起來很鬧,但這真的是我的信念(???)練習時遇到不會的題目,與讀書會夥伴討論、找資料後,往往可以有初步的方向,但在考場上,遇到不會的題目,我也是會硬掰到預定的篇幅,走過路過不能放過任何一張答案紙的概念。
8.用考試筆、計時練習:
一開始練習考古的時候,我會每一題都先找好資料、回去翻專書,再開始動筆寫,但我後來發現這樣效率實在是太慢了,可能一個晚上只有完成一題。
因此我調整成就以那一份考古所考的時間當作練習時間,若是那份考古考了100分鐘,我就計時100分鐘寫完那一份,期間不找資料、不用手機,彷彿在考試一樣把那一份拼完。寫完之後再回頭找不確定的文本,在讀書會跟朋友討論時,也再一起看看彼此答案有沒有錯漏,這樣效率就高很多,而且也會避免自己在一些小小的題目上糾結太久。(如此一來,手速跟疲倦感也會慢慢適應🥹)
9.手寫、空白壓線的B4或A3紙:
強調手寫的原因,是因為手感是需要練習的。考試現場的手速、表格空間的配置論述的篇幅,若是用打字,往往會落於太過美好的想像,誤以為自己可以寫很多,但其實根本來不及。我在去年開始用手寫練習寫考古,也成功在當年度第一場教甄就取得好成績,不會像往年一樣,往往要考五場之後才開始找到手感。
用空白壓線的紙其實是個人喜好,我自己覺得對於整體版面的整齊也有幫助,當用有壓線的紙寫久了之後,到考場上面對全白的紙,手指自然有肌肉記憶,也比較不易歪斜~而空白壓線的紙也比較好畫表格,版面好看。
額外閱讀書單:
寫考古、考教甄的時候常常產生自我質疑,覺得自己書讀太少、思考太淺、不會下標等等,因此推薦一些我覺得很好用的書籍,大家若有需要可以閱讀。
1.文學史方面:我自己的文學史比較弱,在一開始準備的時候,有特別找王國瓔的《中國文學史》來看(讀冊有電子版,非常方便),還有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若遇到比較重要的作家,我會對讀兩個版本。
除此之外,龍騰出版社出的《笑傲文學史》,裡面的小標簡單明瞭,敘述也非常清楚,適合已經讀過完整文學史,想特別磨練下標能力的人~
近代的文學史我就比較熟悉,沒有特別再找書來研讀,但也曾經讀過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如果有需要的人也可以試試~
2.哲學史方面:這部分也是我的大弱項,先前有讀了勞思光的《中國哲學史》,但後續我就以教師手冊有提到的為主,甚少再研讀專書。
3.翰林版「教師手冊」:在延伸閱讀推薦這個好像有點弱,但我覺得這是一邊代理一邊考試的人的利器,在時間有限、體力更有限的情況下,讀教師手冊超級有效率!一開始對於課文都還很不熟的時候,我會整理教師手冊每篇文章的基本架構、內容大意、寫作手法、核心概念,也會把教師手冊的列點整理起來,現在回想起來,可能也是在那時候逐漸培養出下標的能力。
4.國民新詩/散文/小說讀本:若是想增加延伸文本、賞析現代文本的能力,非常推薦,每篇文章後面都有短評,選的文章也非常好看、好用。
5.理想的讀本系列:超推!!論述非常深入,而且往往有很厲害的分析與切入方式,也會有延伸可以閱讀的文章、議題討論,若是撇開考試不管,閱讀這套書也對於教學的深度、廣度有很大的幫助。
6.各作家的古文閱讀書籍:我自己常用的有陳茻的《地表最強國文課本》、凌性傑與吳岱穎的《找一個解釋》、葉嘉瑩論詩的系列等等。我常常是備課的時候找來閱讀,而裡面的敘述、思考方式,也逐漸成為我寫筆試時的養分。
7.袁行霈《歷代名篇賞析集成》:這套書是寶藏,當初在花蓮高中代理時,一位非常照顧我的英文老師推薦我的,他的實體是三大本,裡面有各個學者對於不同古文的分析與見解,如果我不知如何分析古文的話,我也會去參考他裡面的敘述~(現在已絕版,可以去圖書館或是二手書店尋找)
以上是簡單的心得分享,寫考古其實沒什麼特殊技巧,每位上岸的老師也都各有自己的筆試風格與技巧,只要能言之有物,條理清晰,相信都能獲得評審的青睞。
堅持且自律的練習、與讀書會夥伴認真討論、檢討每一篇考古,相信努力過的每一步都會化成養分,回饋到自己的教學生涯中。
謝謝大家看到這裡,有任何想交流的、有疑問的,也歡迎留言,我會盡力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