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作者:ChatGPT
你知道嗎?我們熟悉的醫院導管、縫線、植入物等醫療器材,其實大多由一種叫聚己內酯(PCL) 的塑膠製成。它生物相容性佳、可分解、還能裝藥治療。但研究發現,這些優點同時也可能讓它成為病原菌的食物來源!
細菌怎麼被發現能「吃」塑膠?
研究團隊用一種叫 「基因體挖礦」(genome mining) 的方法,在PAZY.eu 資料庫 匯整了 23 種已經驗證過功能的聚酯(polyester)分解酵素,這些酶多與 PET、PCL 分解有關。
他們將上述 23 種酵素的蛋白質序列拿來查詢臨床來源的致病菌(如肺炎鏈球菌、綠膿桿菌、克雷伯氏菌等)的基因體。
他們從 871 筆資料中,挑選出一個名叫 Pap1 的酵素基因。它來自綠膿桿菌 PA-W23,與已知的塑膠分解酶非常相似。序列分析顯示,它與已知 PET 分解酶 PET5 有 61.76% 相似度。
像,不代表就是,當然更不代表一定會。所以接下來,研究團隊需要證明這個酵素真的能分解塑膠。
首先,他們用大腸桿菌來表現 Pap1,並搭配 pelB 訊號胜肽,以利蛋白外泌。然後他們再把這隻菌放在含有 PCL 的培養皿上。結果這些大腸桿菌出現了明顯的透明溶解圈,表示 PCL 被吃掉了!也就是說,這隻菌真的會吃塑膠。
接著,他們注意到,這個新基因Pap1與PET5在關鍵位置上的胺基酸不一樣。PET5在那裡是色胺酸(W),但是Pap1 卻是酪胺酸(Y)。
他們試著將它改回色胺酸,結果這個酵素分解的能力反而下降!因此,研究團隊認為這一突變對酵素的活性是不利的。考慮到它們並不是高度相似(只有61.76%),這也是合理的。
在大腸桿菌有功能,那麼在自己的體內呢?研究團隊直接把 PA-W23 培養在 PCL 培養基上。結果,比起表現 Pap1 的大腸桿菌,PA-W23產生了更大的透明溶解圈!
為了要瞭解這隻菌吃塑膠的能力有多強,他們進行PCL 重量減少測試(Weight loss assay)。在 LB 培養液中加入 PCL 微珠,培養7 天後發現,微珠的重量減少約 78%。與對照株不具 Pap1基因的PA14比較,對照株沒有明顯重量損失。
另外,他們還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那些微珠。結果發現,PCL微珠的表面被 PA-W23 腐蝕出凹洞與坑洞。
到這裡,研究團隊已經確定,Pap1的確是一個如假包換的、能分解醫用塑膠的酵素。接著他們想知道,PA-W23只擁有這一個吃塑膠的酵素嗎?
於是,他們將PA-W23的Pap1基因剔除,創建了 Δpap1突變株並進行測試。結果發現,這個突變株完全喪失 PCL 分解能力。經過「基因補回」後,就恢復了吃塑膠的技能。所以,PA-W23吃塑膠的技能的確是來自Pap1,也只來自於Pap1。
最後,他們將 Pap1 基因置入不具分解能力的菌株(如 PA14、PAO1)。結果在置入後,這些菌菌們也取得了分解PCL 的技能,進一步證實 Pap1 是吃塑膠技能的必要且足夠條件。
那麼,綠膿桿菌是怎麼把它送出去的?
研究團隊分析發現,Pap1 需經由 type II 分泌系統(T2SS)才能釋出,如果把這個分泌系統破壞(如ΔxcpA 突變),就會阻止其分泌與並嚴重影響細菌吃塑膠的能力。
那麼,這隻菌除了吃塑膠還有什麼技能?
研究團隊發現,在 PCL 存在下,PA-W23 的生物膜量明顯增加。生物膜會讓細菌更難被抗生素殺死,也是造成慢性感染的元兇之一。
生物膜量增加,是否表示這隻菌比較「厲害」呢?當研究團隊使用大蠟蛾的幼蟲(Galleria mellonella)進行感染實驗時,發現如果蟲蟲體內有 PCL 植入物,PA-W23 的殺傷力顯著上升。
為什麼有塑膠存在會讓這隻菌變得更厲害呢?
研究團隊發現,當Pap1 分解 PCL時,會產生一種叫 6OH-HA 的小分子,它會嵌進生物膜裡,讓生物膜更穩固。甚至直接加這種物質,也能讓生物膜變多!
發現這隻菌,其實是一個壞消息。為什麼?
這麼說吧,如果病原菌能分解醫療用植入裝置的塑膠,那麼這些裝置就可能失效、也會使感染更難清除。
另外,像導尿管、人工氣管等器材若被細菌「啃蝕」,可能會延長住院時間甚至引發敗血症。
更不用說這些病菌可能會利用塑膠當營養(細菌:Yum!),在醫院環境中更容易存活與擴散。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
醫療器材設計需考慮抗菌與抗生物膜策略,例如加入銀或銅奈米顆粒。
另外,醫院感染控制也需要監測病原菌是否具塑膠分解能力。
不過,福兮禍兮,我們還是可以在將來應用這類酵素來處理塑膠廢棄物,把世紀之癌給解決。
總而言之,這個研究首度證實,臨床病原菌已經演化出分解醫療塑膠的能力,這對醫療器材的安全、院內感染控制,以及塑膠污染問題,都提出了新的挑戰與思考。
參考文獻:
Howard, S. A., de Dios, R., Maslova, E., Myridakis, A., Miller, T. H., & McCarthy, R. R. (2025).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linical isolates can encode plastic-degrading enzymes that allow survival on plastic and augment biofilm formation. Cell Reports, 115650.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5.11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