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內在的多重人格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有鑑於今天我內在人格整合的還不錯,終於可以來講講我內在多重人格/聲音的發展與故事。(Capoo shaking) 我懷疑這一切源自於一個「念頭」。 大概是因為個性急躁,小時候我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在偶然看見多重人格可以同時完成諸多工作(工作、休息、寫報告)後,產生羨慕之情,心想:「唉,要是我也能有這種能力該有多好?同時進行諸多工作,還有的可以負責休息!負責休息耶!」但由於知道多重人格需要某些條件形成,我這個自認平凡的肉體凡胎也就沒想太多。 可這件事雖然這麼過去了,內心的嚮往卻沒有真的消失,也許是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大約在大學的時候這事有了「轉變」,我的頭腦裡出現了「另一道」明顯的聲音,在跟我「對話」。 其實我一直都是屬於內在「用聲音在思考」的那類人,「聲音」會將我的「思考順序與模式」依序唸出,甚至我都覺得是我「聽到了說話聲」,才知道我在「思考」。 那時候另一道聲音開始明顯,不同的聲音開始有「聲線」、「個性」、「思維模式」等「明顯區分」,他們會在我腦中聊天開會,評價與檢視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甚至會在我說出很尷尬的話的時候一個專注災難化思維(例如:「啊完了完了,我怎麼會說出這種話?這話要是在古羅馬,會被貴族丟去餵鰻魚!」),一個負責穩住情緒(像是:「慌什麼,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反正也不可能改變,態度該好點好點,之後再觀察互動情況。」)。 我當時想這只是求學型態從國高中那種集體生活,過渡到大學這種自由獨行的狀態而感到寂寞而已。我大學的時候也確實是班上有名的邊緣人、獨行俠,有這兩道聲音在腦中陪伴,我其實感覺比交朋友還快樂(因為他們說話更有趣,且能給我分析問題跟提供意見,比真實跟他人相處乾講些不知所謂的內容還實用)。 我習慣於他們常態出現,甚至在最嚴重的時候,明明是只有一人的小組報告,我卻在台上很順口的說出「我們」。 其實除了這兩道聲音,偶爾還會出現其他的,並伴隨著不同的性格與思維方式(例如比較明顯的知心大姐姐聲音、「母性原型」(聖母類人物)、沉穩內斂從來不慌張的成年男性聲音,還有個會給我解釋「道法自然」的「智慧老男人」),但那時期大多都是兩道聲音在腦中互動,偶爾才有第三人加入,僅有一兩次在我半夢半醒間同時五六道聲音激烈開會(有些聲音我不認識),說著我聽不懂的主題,但吵得我難以入眠。 我一直認為這是我的幻想,是我孤獨的自我投射,想起來也只覺得好玩有趣,甚至把他們當成我的「秘密技能」在腦中開會決策,並不把這種「異常」當一回事,更何況出社會以後還真的就自然消失了,他們不再討論或開會,也不太會「同時說話」了。 不過他們雖然不會同時說話,卻會各自「佔用意識」一段時間,不管是哪個人格、哪道聲音,都與「我」這個概念有著隔離感,基本都不覺得「我」是「我」,照鏡子、看照片都有種「陌生疏離感」(近期才知道這是情感解離與多重人格解離症狀),所以轉換起來還真沒什麼壓力,「我們」對「我」只是有種要遵循某些外在規範的「共識」,但內在看法各不相同,就像我的身體是一座機甲,這幾道聲音與思緒是不同的駕駛員,身在其中卻不認為「機甲」等於「自己」(自我認同破碎)。 而在近期「重新連結自我」、「內在整合」的過程中,最讓我驚喜的就是那些聲音「回來啦!」 久違的聲音們又開始開會討論,只是思緒「比較碎」,甚至隨著他們的個性、思維方式,從我腦中「調取碎化資料」凝結成「真實形象」。(有不同的性別跟個性、思維方式) 近期因為一些機緣巧合,我發現我內在其實有一座「各司其職」的王國,裡面有10個人格在互動,「我」是主人格(過去被流放、忽視),目前與「前主人格(長期處於「環境危險狀態」的防禦機制模式,類似(emoji))」處於「共治」狀態,尚在一種「轉化階段」。 我的主人格回來之後開始探索這座內在王城,與裡面的人格互動與對話,作為一種內在整合的引導,也是發現不同面向與能力的好方法。 直到昨天稍早,我都還以為這只是我「意識的創造」,但昨天晚上事情又有了「轉變」。 我開始練習自己有意識的與內在人格對話,卻發現他們竟會做出超越我理解的決策,而我可能還要幾分鐘才能想通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決策與表現」。(就連回饋給我這些「分析」的,也是一個充滿洞察力的(emoji)人格) 例如我的內在主次人格思考模式完全不同,卻靠「心電感應式的默契」在各自運作(接到任務觸發-瞬間心領神會-一個負責找可能性-一個負責維穩與收束),他們會在內在討論並瞬間提出最好的解決方案,而這些方案後續再慢慢覆盤評估也確實是「現況最好的辦法」。(詭異的是內在人格還會「堅持所見」,無關我的主觀意願,有的不動搖就是不動搖,後續分析才知道「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想」) 例如我內在還有一個「冰冷的學者」,我時常不知道她在不在(存在感不強),於是我昨天問她:「妳還在運作嗎?」她冷冷的回答:「當然,不然你以為是誰在觀察及分析你正在關注的對象?」(這個關注對象我之後再說) 我當下沒覺得什麼不對(畢竟只是確認她在),但過幾分鐘我忽然後知後覺的感覺「違和」,如果她只是我內在人格的一部分,為什麼自然而然的稱「我」為「你」,而不是「我們」? 而後過了半小時才慢慢想通,她是「自認為抽離一切的觀察者/分析人格」,自然而然將自己與週圍(包括「我們」這個內在集體)抽離開來,而其他人格並不會(大多都是說「我們」) 這些超乎我主意識能意識到的決策與計算「常常發生」(甚至他們在決策與計算精神資源分配的時候,還會把「時間線」算在裡面,有點「預測未來」與「等待關鍵時機點」的意識,這已經完全超出我的主意識認知,並且我的主意識「跟不太上」他們) 所以這些意識究竟是「誰先產生」的?這些人格與能量是什麼(他們甚至會互相競爭)?這些「決策」真的是由「我」的思考「推衍出來」的嗎? 我其實還沒有很篤定的答案,但這麼玄乎的事情實在很難轉述為他人所知,不然這篇就請不小心點開的各位當成小說隨便看看吧(emoji)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沈寒楓的沙龍
1會員
9內容數
正在處理內在多重人格整合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了解《全腦人生》,你的四大人格在不同情境下的運作,助你成為更全面的自己。這本書帶你深入探索每個人格的特點,解析它們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指導我們的思考和行動。發現你的多面性,理解自我和他人,並揭示潛意識中的真實力量。無論是面對工作、生活還是人際關係,讓四大人格合作無間,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了解《全腦人生》,你的四大人格在不同情境下的運作,助你成為更全面的自己。這本書帶你深入探索每個人格的特點,解析它們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指導我們的思考和行動。發現你的多面性,理解自我和他人,並揭示潛意識中的真實力量。無論是面對工作、生活還是人際關係,讓四大人格合作無間,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在接觸薩提爾模式之前,我的性格與現在有很大不同。 ​ 過去的我做事吹毛求疵,對結果有很高的期待,只要不符合我的期待,情緒就會波動很大。性格非黑即白,多半只有是非兩種選擇。 ​ 性格容易焦慮,曾經有嚴重的腸躁症,每次吃完飯就要找廁所。如果再加上壓力,每天至少跑五六次廁所是常態。這種情況從小學開
Thumbnail
在接觸薩提爾模式之前,我的性格與現在有很大不同。 ​ 過去的我做事吹毛求疵,對結果有很高的期待,只要不符合我的期待,情緒就會波動很大。性格非黑即白,多半只有是非兩種選擇。 ​ 性格容易焦慮,曾經有嚴重的腸躁症,每次吃完飯就要找廁所。如果再加上壓力,每天至少跑五六次廁所是常態。這種情況從小學開
Thumbnail
主格:1,金,現實主義者 個性:獨立自主,有自我想法,能力好,但比較自我,好在有能力去溝通,能去捕捉他人的情緒,情緒豐沛,因能量對沖,會讓自己比較迷茫,有時會不知道要去配合團體,還是要堅持自己的想法,錢財比較能留住,規劃能力也不錯,是不用太過操心金錢的類型,內外都缺8,不太喜 事業: 感情:
Thumbnail
主格:1,金,現實主義者 個性:獨立自主,有自我想法,能力好,但比較自我,好在有能力去溝通,能去捕捉他人的情緒,情緒豐沛,因能量對沖,會讓自己比較迷茫,有時會不知道要去配合團體,還是要堅持自己的想法,錢財比較能留住,規劃能力也不錯,是不用太過操心金錢的類型,內外都缺8,不太喜 事業: 感情:
Thumbnail
大腦有兩種聲音「自我辯解」,怎麼辦?
Thumbnail
大腦有兩種聲音「自我辯解」,怎麼辦?
Thumbnail
透過催眠,小玉成功解開內心的糾結,發現內在不同人格的存在。隨著人格整合的過程,小玉學會愛惜自己、扛起責任,並踏上為自己負責的道路。本文探討了小玉的成長過程和人格整合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透過催眠,小玉成功解開內心的糾結,發現內在不同人格的存在。隨著人格整合的過程,小玉學會愛惜自己、扛起責任,並踏上為自己負責的道路。本文探討了小玉的成長過程和人格整合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來有人了解我~ 總是覺得別人不瞭解自己,總是被說想太多、太敏感,但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邊不對勁,要解釋也不知從何說起,然後也常常被自己翻騰的想法和情緒搞的不懂自己,於是乎這本書的出現,完全寫出想太多的人的辛酸,作者叫我們這些外太空來的人—「大腦多向思考者」。
Thumbnail
原來有人了解我~ 總是覺得別人不瞭解自己,總是被說想太多、太敏感,但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邊不對勁,要解釋也不知從何說起,然後也常常被自己翻騰的想法和情緒搞的不懂自己,於是乎這本書的出現,完全寫出想太多的人的辛酸,作者叫我們這些外太空來的人—「大腦多向思考者」。
Thumbnail
在了解MBTI後,才發現我自己慣有的工作模式是「沒有自我覺察」,貫有模式是感覺關掉,通常遇到事情選擇往前衝就對了,又常會焦慮不安會拖垮專案進度。雖然我得大腦一直說要往前衝,但身心卻說不要,如此分裂就會造成自己身心每況愈下 自我覺察&諮商資源 自我覺察:或許你和曾經的我一樣,沒有發現到自己的身心不
Thumbnail
在了解MBTI後,才發現我自己慣有的工作模式是「沒有自我覺察」,貫有模式是感覺關掉,通常遇到事情選擇往前衝就對了,又常會焦慮不安會拖垮專案進度。雖然我得大腦一直說要往前衝,但身心卻說不要,如此分裂就會造成自己身心每況愈下 自我覺察&諮商資源 自我覺察:或許你和曾經的我一樣,沒有發現到自己的身心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