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源 vs.買料
採購的工作分成Sourcer & Buyer,從字面來做中文解釋,就是尋源 & 買料。
◆ 責任劃分:核發訂單(PO Release)
Sourcer/Buyer責任劃分,我們可以用核發訂單(PO Release)來作為大致的分水嶺:
- 訂單下出之前,NPI階段的前期找料、開發供應商、討論規格、開模費用……,一直到確定規格、開立供應商、詢比議價(RFQ, Request for Quotation)、買賣合約/保固條件/付款條件/國貿條件等協商……,Sourcer都會參與整個討論的過程。Sourcer也會制訂採購策略,設定PVL(Preferred Vendor List),選擇有競爭力的供應商擴大配合。
- 當採購計畫、價格、相關交易條件都談定,Sourcer完成系統建價後,會通知Buyer下出訂單。後續的訂單交期維護、需求達交狀況,都由Buyer來主導。包含來料異常、品質問題…,Buyer也都會第一線出來處理和排除。

Photo by Amy Hirschi on Unsplash
上述只是大概的分工方式,不過對於重大品質異常,或者重大缺料問題,Sourcer跟Buyer協同合作,共同負責,一起解決問題。
- Sourcer負責賠償費用協商,例如重工費用、因品質異常導致的停線費用、最終金額與賠償方式。
- Buyer著重在製程或零件品質問題排除、不良品退換貨時程討論,盡可能降低異常問題對整體生產排程的影響。
普遍而言,Sourcer對產品和市場會有一定程度的專業知識,由於工作內容涉略的範圍較廣泛,對於市場或危機的敏感度更高,且具備buyer的專業能力。而Buyer更需要具備的是細心、目標導向、具備一定的時間管理和抗壓能力,尤其在交期緊迫的時候。
◆ 策略規劃 vs. 戰術執行
- Sourcer的思考更加宏觀,著重在方向、目標、願景和資源分配,是「腦力激盪」和「高屋建瓴」的過程。也善於配合公司發展方向,制訂供應商策略。
- Buyer也會搭配Sourcer制定出來的策略來落實供應商管理。著重在方法、步驟、流程和具體操作,是「腳踏實地」和「按部就班」的過程。
◆ Sourcer之於Buyer,建築師之於建築工人

Photo by Thomas Kinto on Unsplash
這就好比建築師與建築工人,由建築師設計建築物的藍圖、考量結構安全和美觀、規劃空間的使用。建築師會決定「要蓋什麼樣的建築」和「為什麼要這樣設計」。
而工程師會負責結構計算、水電規劃等技術細節;建築工人搬運材料、砌磚、粉刷等實際建造工作。他們負責「如何將建築物蓋起來」。而當建材狀況不符預期,空間動線不對,建築工人就會像建築師反映,由建築師來重新調整架構設計。
工程師和工人就好比是廠區的生管、物管、Buyer,針對訂單交期和生產排程做一系列的管理與執行。在與供應商溝通的過程中,Buyer也會反饋Sourcer與各家廠商的配合狀況(例如各家廠商的備貨策略、交貨表現、品質狀況、業務素質…),間接影響到整個策略規劃。
◆ 總結
兩種職務互動頻繁,都是是採購工作中的關鍵角色。Sourcer 偏向戰略與資源開發,Buyer 則專注於執行與運營支持。彼此之間交換資訊與經驗、相輔相成,確保供應鏈穩定性和靈活性,達到採購管理與供應鏈管理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