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甥孫女的誕生,讓我從旁觀者的角度來了解育兒的教養。隨著她一天天成長,我開始思考孩子的心理如何被形塑?童年的經驗,究竟如何影響一個人的人格與關係模式?這些疑問,帶領我理解兩位心理學巨擘的思想~阿德勒與榮格。
這兩位學者的理論雖然出發點不同,卻都強調童年的心理環境,是人格發展與人生態度的關鍵基石。
阿德勒:自卑感的蛻變是「勇氣」的展現,在說出「我不開心」的瞬間,學會被討厭的勇氣,也理解了人性的矛盾阿德勒心理學深信,人從出生起便帶著「社會性」,我們渴望被接納、希望有價值,因此不可避免的感受到「自卑」;但自卑感不是病,而是成長的動力來源,關鍵是如何詮釋與轉化。在與人相處的經驗中,我漸能接受「被討厭的勇氣」,當與朋友有了不愉快的摩擦,會鼓起勇氣表達不滿,不再一味迎合;事過境遷,也會反思對方的處事令人不舒服也許是來自於他的創傷與成長背景,有時我的反應好像太過激烈了;這份矛盾,讓我理解阿德勒要我們分清自己的課題,同時以共感與合作的態度來對待他人。我們常常在一段關係中困住,掙扎著到底要不要說出真實感受,怕說了會傷和氣,不說又壓得自己喘不過氣。就像我曾在旅行中,因價值觀不合與新認識的朋友起衝突,那一刻,我選擇開口表達內心的不舒服,事後也陷入反思,是不是太自我了?他是不是也有他不能說的故事?原來,「勇敢說出自己」與「理解對方的歷程」,並不是互相矛盾的選擇,而是一段可以練習、持續成長的心理歷程。
榮格:陰影的照見,是走向完整的旅程
相對於阿德勒強調人與社會的關係,榮格的焦點是內在。他指出:童年那些未被允許表達的情緒與經驗,會沉入我們的潛意識中,形成「陰影」。當我們長大後,這些陰影會在衝突、人際、夢境中浮現,成為我們與自己對話的橋樑。以那段旅行的不愉快為例,榮格引導我從夢一般的層面去理解,我不只是與他人爭執,而是在與內心中那個壓抑太久、渴望界線與真誠的自己對話。敢於面對陰影、整合它,才能成為更完整、更真實的自己,榮格認為「個體化」的過程就是成為真正的自己,不需完美無缺,而是整合內在的自己。
說出自己,不代表否定他人;理解自己,也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
從阿德勒的角度,要能勇敢說出;從榮格的角度,要能接納自己的情緒。這兩者結合起來,是一種成熟的人際練習,不再壓抑,也不再傷人;既不逃避自己,也不否定他人。關係裡的每一次拉扯,其實都是成長的契機,只要我們願意帶著勇氣與覺察,我們會發現不是要選擇「誠實」還是「體貼」,而是學會一種更深層的表達方式,既真誠也溫柔。
阿德勒教我們從「自我不足」中學會同理與理解;榮格則讓我們從「內在分裂」中學會接納與整合。這兩種觀點看似不同,卻在育兒這條路上相輔相成。從他人到自己,從內在到關係,明白育兒不該只在乎孩子的成長,其實童年經歷更是孩子成為大人的重要基石。
阿德勒認為童年決定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個人的人格在五、六歲時,就已經定下了自己的「生活風格」,不是我們刻意選擇的,而是童年有限的理解力下,為了生存與被愛所做的抉擇。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責備,他會相信「我不夠好,所以要更努力取悅別人」;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忽略,他會認定「我說什麼也沒人在意,還是沉默比較安全」。這樣的信念,不知不覺就成了我們成年後的慣性。我們今天的樣子,其實是童年的回聲,有時候自己在某個情境裡感到過度敏感不安並想逃避;有時候自己總在某個關係裡一直重複著類似的生活模式。
榮格認為未被看見的童年情感,那些未被允許的感受,會沉入潛意識,成為我們的「陰影」。被壓抑的脆弱、被否定的憤怒、被要求藏起來的真實自己,其實都不會消失,而是轉化為長大後那些我們難以解釋的情緒與反應。他認為「就算你拒絕,它仍會支配你。」當我對某些人特別反感、對某些事特別敏感,往往不是那個人或那件事本身,而是他們觸碰到了我們內心未被看見的傷口。榮格讓我理解:真正的成長,不是遠離傷痛,而是慢慢學會與它們同在,甚至把它們轉化為自己的力量。
阿德勒提醒我們:孩子需要鼓勵,而非控制,才能在比較與挫折中培養勇氣與責任感。
榮格提醒我們:允許孩子表達情緒,是在給他一個整合自我、擁抱完整性的機會。
阿德勒與榮格的心理學,讓我明白原來我們今天的樣子,許多時候,都是童年曾經發生的事又延續在我們現在的行為模式。我們都曾是孩子,只是長大後忘了那個孩子曾經多麼努力地想被理解、想被接納、想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透過一次次溫柔地回頭,看見那個當初什麼都還不懂的自己。
「現代教養強調童年?因為一個被理解的孩子,會成為懂得理解自己與他人的大人。」
教養的真正意義,是讓孩子不必長大後再花一生療癒童年,從兩位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童年不只是教知識或立規矩,而是讓孩子在心裡留下一個自我肯定的安全信念,相信「我是被接納的,我的感受是真實的。」
從與外甥女的育兒中,學習重新回顧自己的過往,透過童年慢慢來了解自己
現在陪伴外甥孫女成長時,內心不再要求她是完美的人,而希望她能自由的哭、自由的笑、自由的說出內心的話,因為我知道,每一個被溫柔對待的童年,都會在未來某個時刻,化為一種踏實的安全感。
當我陪伴外甥孫女成長,也彷彿再次回到自己的童年,用不同的眼光重新閱讀那些曾經的傷痕與渴望,更讓我重新理解自己,原來我曾是那個渴望被理解的小孩,也願意成為理解他人的大人。
如果說育兒是一面鏡子,那麼它照應的不只是孩子,還有我們願不願意走向更成熟、更真誠的自己。不管我們過去經歷了什麼,今天的我們,都能選擇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與看待他人。因為療癒,不是忘記過去,而是重新與它共處,然後帶著它,走向更自由的未來。如果曾在某段人生路上不自覺地重蹈覆轍,請別急著責怪自己,那不代表做錯了,而是那個曾經的我,還在等著被理解。
人生真正的功課,理解自己不完美的成長歷程。
所以我在陪伴外甥孫女長大的時候,也是在陪伴自己慢慢成長。當我願意多聽她說一句話、多讓她表達一點情緒,我也在學著溫柔的對待自己。因為每一段真誠的陪伴,都是一種修復;每一份理解,也都是一種療癒。人生沒有完美的成長歷程,但我們可以成為會覺察自己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