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2025/05/20~從外甥孫女的育兒教養理解阿德勒與榮格的心理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外甥孫女的誕生,讓我從旁觀者的角度來了解育兒的教養。隨著她一天天成長,我開始思考孩子的心理如何被形塑?童年的經驗,究竟如何影響一個人的人格與關係模式?這些疑問,帶領我理解兩位心理學巨擘的思想~阿德勒與榮格。

這兩位學者的理論雖然出發點不同,卻都強調童年的心理環境,是人格發展與人生態度的關鍵基石。

阿德勒:自卑感的蛻變是「勇氣」的展現,在說出「我不開心」的瞬間,學會被討厭的勇氣,也理解了人性的矛盾

阿德勒心理學深信,人從出生起便帶著「社會性」,我們渴望被接納、希望有價值,因此不可避免的感受到「自卑」;但自卑感不是病,而是成長的動力來源,關鍵是如何詮釋與轉化。在與人相處的經驗中,我漸能接受「被討厭的勇氣」,當與朋友有了不愉快的摩擦,會鼓起勇氣表達不滿,不再一味迎合;事過境遷,也會反思對方的處事令人不舒服也許是來自於他的創傷與成長背景,有時我的反應好像太過激烈了;這份矛盾,讓我理解阿德勒要我們分清自己的課題,同時以共感與合作的態度來對待他人。我們常常在一段關係中困住,掙扎著到底要不要說出真實感受,怕說了會傷和氣,不說又壓得自己喘不過氣。就像我曾在旅行中,因價值觀不合與新認識的朋友起衝突,那一刻,我選擇開口表達內心的不舒服,事後也陷入反思,是不是太自我了?他是不是也有他不能說的故事?原來,「勇敢說出自己」與「理解對方的歷程」,並不是互相矛盾的選擇,而是一段可以練習、持續成長的心理歷程。

榮格:陰影的照見,是走向完整的旅程

相對於阿德勒強調人與社會的關係,榮格的焦點是內在。他指出:童年那些未被允許表達的情緒與經驗,會沉入我們的潛意識中,形成「陰影」。當我們長大後,這些陰影會在衝突、人際、夢境中浮現,成為我們與自己對話的橋樑。以那段旅行的不愉快為例,榮格引導我從夢一般的層面去理解,我不只是與他人爭執,而是在與內心中那個壓抑太久、渴望界線與真誠的自己對話。敢於面對陰影、整合它,才能成為更完整、更真實的自己,榮格認為「個體化」的過程就是成為真正的自己,不需完美無缺,而是整合內在的自己。

說出自己,不代表否定他人;理解自己,也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

從阿德勒的角度,要能勇敢說出;從榮格的角度,要能接納自己的情緒。這兩者結合起來,是一種成熟的人際練習,不再壓抑,也不再傷人;既不逃避自己,也不否定他人。關係裡的每一次拉扯,其實都是成長的契機,只要我們願意帶著勇氣與覺察,我們會發現不是要選擇「誠實」還是「體貼」,而是學會一種更深層的表達方式,既真誠也溫柔。

阿德勒教我們從「自我不足」中學會同理與理解;榮格則讓我們從「內在分裂」中學會接納與整合。這兩種觀點看似不同,卻在育兒這條路上相輔相成。從他人到自己,從內在到關係,明白育兒不該只在乎孩子的成長,其實童年經歷更是孩子成為大人的重要基石。

阿德勒認為童年決定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個人的人格在五、六歲時,就已經定下了自己的「生活風格」,不是我們刻意選擇的,而是童年有限的理解力下,為了生存與被愛所做的抉擇。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責備,他會相信「我不夠好,所以要更努力取悅別人」;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忽略,他會認定「我說什麼也沒人在意,還是沉默比較安全」。這樣的信念,不知不覺就成了我們成年後的慣性。我們今天的樣子,其實是童年的回聲,有時候自己在某個情境裡感到過度敏感不安並想逃避;有時候自己總在某個關係裡一直重複著類似的生活模式。

榮格認為未被看見的童年情感,那些未被允許的感受,會沉入潛意識,成為我們的「陰影」。被壓抑的脆弱、被否定的憤怒、被要求藏起來的真實自己,其實都不會消失,而是轉化為長大後那些我們難以解釋的情緒與反應。他認為「就算你拒絕,它仍會支配你。」當我對某些人特別反感、對某些事特別敏感,往往不是那個人或那件事本身,而是他們觸碰到了我們內心未被看見的傷口。榮格讓我理解:真正的成長,不是遠離傷痛,而是慢慢學會與它們同在,甚至把它們轉化為自己的力量。

阿德勒提醒我們:孩子需要鼓勵,而非控制,才能在比較與挫折中培養勇氣與責任感
榮格提醒我們:允許孩子表達情緒,是在給他一個整合自我、擁抱完整性的機會。

阿德勒與榮格的心理學,讓我明白原來我們今天的樣子,許多時候,都是童年曾經發生的事又延續在我們現在的行為模式。我們都曾是孩子,只是長大後忘了那個孩子曾經多麼努力地想被理解、想被接納、想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透過一次次溫柔地回頭,看見那個當初什麼都還不懂的自己。

「現代教養強調童年?因為一個被理解的孩子,會成為懂得理解自己與他人的大人。」

教養的真正意義,是讓孩子不必長大後再花一生療癒童年從兩位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童年不只是教知識或立規矩,而是讓孩子在心裡留下一個自我肯定的安全信念,相信「我是被接納的,我的感受是真實的。」

從與外甥女的育兒中,學習重新回顧自己的過往,透過童年慢慢來了解自己

現在陪伴外甥孫女成長時,內心不再要求她是完美的人,而希望她能自由的哭、自由的笑、自由的說出內心的話,因為我知道,每一個被溫柔對待的童年,都會在未來某個時刻,化為一種踏實的安全感。

當我陪伴外甥孫女成長,也彷彿再次回到自己的童年,用不同的眼光重新閱讀那些曾經的傷痕與渴望,更讓我重新理解自己,原來我曾是那個渴望被理解的小孩,也願意成為理解他人的大人。

如果說育兒是一面鏡子,那麼它照應的不只是孩子,還有我們願不願意走向更成熟、更真誠的自己。不管我們過去經歷了什麼,今天的我們,都能選擇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與看待他人。因為療癒,不是忘記過去,而是重新與它共處,然後帶著它,走向更自由的未來。如果曾在某段人生路上不自覺地重蹈覆轍,請別急著責怪自己,那不代表做錯了,而是那個曾經的我,還在等著被理解。

人生真正的功課,理解自己不完美的成長歷程。

所以我在陪伴外甥孫女長大的時候,也是在陪伴自己慢慢成長。當我願意多聽她說一句話、多讓她表達一點情緒,我也在學著溫柔的對待自己。因為每一段真誠的陪伴,都是一種修復;每一份理解,也都是一種療癒。人生沒有完美的成長歷程,但我們可以成為會覺察自己的大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ay的生活
56會員
102內容數
喜歡旅行的may,記錄旅行的大小事,希望透過寫作來了解自己,鼓起勇氣來挑戰生活和挑戰自己,增進自信心。過往我從不敢自由行,不會騎腳踏車,不曾獨旅;現在我愛上自由行,完成從花蓮獨騎腳踏車到台東,也前往日本獨旅。這些小小的成就,讓我越來越相信自己,充滿活力,繼續旅行,享受生活。
May的生活的其他內容
2024/10/14
10/11對身為「納達爾」粉絲的我而言,心情複雜得相當矛盾,老實說這個消息不算震驚⋯⋯
Thumbnail
2024/10/14
10/11對身為「納達爾」粉絲的我而言,心情複雜得相當矛盾,老實說這個消息不算震驚⋯⋯
Thumbnail
2024/09/20
昨天心血來潮,把客廳的擺設做了一些變動,雖然傢俱就那幾樣,但因是傳統木製的關係,移動時還是蠻費力的。調整傢俱這件事,一年至少要來一、兩次,每次更動結束,都會讓我心情更愉悅也很有成就感。更改擺設,最怕的是雜物太多,自從開始簡單生活後, 我就不怕了。
Thumbnail
2024/09/20
昨天心血來潮,把客廳的擺設做了一些變動,雖然傢俱就那幾樣,但因是傳統木製的關係,移動時還是蠻費力的。調整傢俱這件事,一年至少要來一、兩次,每次更動結束,都會讓我心情更愉悅也很有成就感。更改擺設,最怕的是雜物太多,自從開始簡單生活後, 我就不怕了。
Thumbnail
2024/09/02
「一個人的老後」是高齡社會無可避免的問題,誰也逃不了。 「一個人的老後」可怕嗎?從許多報導中,常聽聞高齡者孤獨終老的故事,與其害怕不如想想自己的現況,每個人面臨的環境不同,不可能完美。若有不滿意的事,想到解決的方案,放膽馬上做,至少不後悔;如果是自己能力不及的事,就「放水流」過一天算一天,
Thumbnail
2024/09/02
「一個人的老後」是高齡社會無可避免的問題,誰也逃不了。 「一個人的老後」可怕嗎?從許多報導中,常聽聞高齡者孤獨終老的故事,與其害怕不如想想自己的現況,每個人面臨的環境不同,不可能完美。若有不滿意的事,想到解決的方案,放膽馬上做,至少不後悔;如果是自己能力不及的事,就「放水流」過一天算一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的主要概念,並提供了對應不當行為的方法。透過瞭解幼童行為的成因,幫助孩子適性發展、培養生活技能。本文強調每個人都需要被愛與歸屬感,並指出不當行為通常包括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和自暴自棄。最重要的是大人要能夠覺察與安頓自己的情緒,再進行溫和堅定的教養。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的主要概念,並提供了對應不當行為的方法。透過瞭解幼童行為的成因,幫助孩子適性發展、培養生活技能。本文強調每個人都需要被愛與歸屬感,並指出不當行為通常包括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和自暴自棄。最重要的是大人要能夠覺察與安頓自己的情緒,再進行溫和堅定的教養。
Thumbnail
對於還不清楚如何建立何種教養價值的父母來說,這本書提供作者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的教養哲學。
Thumbnail
對於還不清楚如何建立何種教養價值的父母來說,這本書提供作者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的教養哲學。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對於”內在小孩”這個名詞,大部分的人都聽過,也略知一二,但是”內在父母”則是相對較少被討論的主題 "內在父母" 是一個心理學和心理療癒的概念,最早由心理治療師 #艾瑞克·柯恩(Eric Berne)提出,它是一種內在的心智狀態,代表著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對父母的印象和模仿 內在父母通常分為兩個部分:
Thumbnail
對於”內在小孩”這個名詞,大部分的人都聽過,也略知一二,但是”內在父母”則是相對較少被討論的主題 "內在父母" 是一個心理學和心理療癒的概念,最早由心理治療師 #艾瑞克·柯恩(Eric Berne)提出,它是一種內在的心智狀態,代表著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對父母的印象和模仿 內在父母通常分為兩個部分:
Thumbnail
內容介紹了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並在此基礎上提供了對於孩子成長每一階段的適當引導和支持的建議。通過理解孩子成長的需求,父母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心理基礎,促進他們健康的發展。
Thumbnail
內容介紹了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並在此基礎上提供了對於孩子成長每一階段的適當引導和支持的建議。通過理解孩子成長的需求,父母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心理基礎,促進他們健康的發展。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