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課後,我和小胡聊了一下。她是應英科的學生,也是我體育課的股長。高三了,我問她將來想去哪裡,她說:「長榮航太,想在空中工作。」
她講這句話的時候眼神很亮。小胡很愛跳舞,舞台上的她總是發光。她說她國文不錯、數學還行,就是英文不太行。我笑著問她:「那你怎麼會念應英科呢?」
她說:「因為喜歡看外國劇啊。」那一刻,我忽然看見了一種不被考卷衡量的熱情。
我告訴她:「其實考試考不好,不代表你英文差。能溝通、敢開口說話,已經比很多人強了。」
我們太常用分數定義孩子,卻忘了語言本該是橋樑,而不是障礙。太多人把成績當作人生的刻度,彷彿走快一點就比較好,考高一點就比較有價值。但如果時間只是我們用來衡量努力的工具,那麼每一段「還不夠好」的現在,都是「正在發光」的過程。
時間,只是我們用來丈量努力的工具,不是定義夢想的尺規。
希望有一天,小胡能站上萬米高空,穿著制服,臉上帶著熟悉的笑容,說出那句:「歡迎登機。」
我想起她還是高三生的模樣——應英科的學生、我體育課的股長。每次跳舞都像發光一樣。那天課後,我問他:「未來想考哪裡?」他說想進長榮航太,想飛起來、想在空中工作。
希望有一天,她會記得這段對話,當她在人群前用不完美卻真誠的英文開口時,能相信自己的聲音就是一種力量。
她開始每天聽英文歌、看飛行紀錄片、對著鏡子練口說。後來,她甚至把跳舞的熱情編成英文教學影片,放上網路。語言對她不再是考卷上的選擇題,而是一場節奏與呼吸的舞。
希望有一天,她能在畢業典禮的舞台上,跳出那支屬於自己的的創作,用身體說出:「我用自己的方式,飛行。」
而當兩年後,她真的穿上制服、在高空執勤時,然後在機艙走道上,即興跳出一段不完美卻動人的舞蹈,像當年在教室裡那樣自然。
希望有一天,機上旅客會因為她的微笑而放鬆,因為她的神態而記得這趟旅程。
希望有一天,小胡會在夜航結束後,靠在窗邊,看著萬家燈火如星海,想起曾經那個為成績焦慮的自己,然後微笑。
她會知道,語言是橋樑,舞蹈是語言,而夢想,是從來不該被分數定義的另一種語言。
希望有一天,她會明白——
時間,只是我們用來丈量努力的工具,不是定義夢想的尺規。
因為有些人用秒數追趕進度,
但她,可以用舞步,丈量自己夢想的距離。
-S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