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如果不要變成空想,就需要用設計的理念,讓夢想具體化成文字。這正是為什麼我們要把夢想寫在紙上最根本的原因。
一、你想解決的問題也可以變成你的夢想
我曾經覺得夢想太過虛無飄渺,曾經練習過訂下100個夢想,但好像最常想到的是旅行,然後一區是遠大目標,一區是財務自由...但很可惜,因為太過虛無飄渺,都沒有辦法具體地引領我前進。後來我發現,原來是我把夢想想得太過夢幻,夢想不見得一定要花大錢,或一定要功成名就、追求名利。只要是內心真的想追求、真心渴望的,都是夢想。因此,我找到另一種構築夢想的方式—我周遭想解決的問題。 這種務實的夢想方式源自於我的煩惱。當我發現事情哪裡不對勁,或設定一個目標,卻總是達不到理想的狀態時。這問題常常非常瑣碎,比如說,我想要在七點半帶孩子出門,讓他八點前到校。但現實中總會遇到各種阻礙:孩子前天晚上太晚睡,導致早上無法準時起床;他不喜歡早餐而鬧脾氣;換衣服時才發現制服還沒乾;或是臨時想起要上游泳課卻沒帶泳具。結果拖到七點五十分還無法出門,整個早上一團混亂,如果再加上個下雨,整個心情真的都被打到谷底。 換個角度想,讓孩子準時到校就是我們的小小夢想,雖然過於具體,但背後何嘗不是隱藏著我們想要讓小孩自主管理的宏大目標?
二、想要行動,輸出絕對是捷徑
我從李睿秋《打開心智:人生破局的關鍵思維》學到阻力和動力的模型。基本概念是:當大腦受到強大阻力,或是動力不足時,我們就無法採取行動。 我們最常遇到的阻力來自大腦喜歡穩定。只要能夠依循習慣和舊有路徑行事,大腦就會覺得很舒服。即使知道某件事可能導致不好的結果,我們仍傾向按照既有模式行動。只要我們想改變舊有的模式,就意味著我們打破對穩定的需求,這時大腦會感到不適應,想要回到原來的路徑。因此,我們需要克服大腦的穩定慣性才能付諸行動。 另外大腦也非常喜歡節能,簡單來說就是好逸惡勞。 對於大腦來說,複雜的思考是一個很低效的東西。 只要我們開始思考,相較而言,我們可以完成的事情就變少了,大腦希望可以用最少的資源做最多的事情,因此他會傾向不用思考就不思考,也就是自動化。只要可以自動化,大腦就不用分配注意力,在日常生活運作下會非常方便。 而輸出,可以幫助我們減緩大腦的阻力,也可以提升我們的動能,讓我們提高行動力。 當我們開始思考這件事情的風險以及可以改善的地方,我們就會從自動模式轉換為控制加工模式。我們會將注意力重新分配,讓大腦注意到不可以再自動運行了,必須要調動資源,來處理這一個問題。 寫下來呢,就是一種很可靠的輸出方式,讓大腦可以在眾多關注的事情中,將注意力分配給這件事,解除自動加工這種舒服省力的狀態。當我們嘗試改變自己、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時,要從舊的自動化加工更換成新的自動化加工,實際上是與本能系統進行一場持久戰,對抗的過程本質就是刻意地重複。而不斷地寫,可以加速過程的進展。
三、覆盤五步驟,三階段循序漸進法
認識大腦的習性之後,我們可以練習覆盤5步驟,降低大腦的阻力~ 1. 具體描述問題情境:清晰地定義當前面臨的挑戰,包括問題的具體表現、影響範圍和可能的原因。 2. 列舉實際採取的行動步驟:詳細記錄面對問題時,目前所採取的各項具體措施。 3. 檢視可能存在的問題:全面分析行動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和限制因素。 4. 確定關鍵問題點:找出一個影響因素,列為優先處理。 5. 針對問題點進行調整:制定具體可行的改進方案,並持續追蹤效果。 看到五步驟時,如果你的大腦不習慣覆盤,應該就會覺得”轟”一聲,還是去划短視頻好了。 我實際感受過復盤的效果,雖然步驟看起來有點難,但可以依照原理調整難易度,再按自己實際的狀況給予試煉。就很像打怪一樣,可以依照自己的等級鍛鍊,直到肌肉變得比較強大的時候,再進階挑戰。我在這邊分享3個不同等級的循序漸進法,中間的過程可以自行變化,練習時只要記住一個原則,就是: 「目的只有一個,但手段可以有百百種」,挑你有感覺的,慢慢朝目標前進就可以了。
▌ 等級1:觀察與記錄
從最簡單的做起,每天花5分鐘記錄一件困擾你的小事。不需要立即解決,先培養覺察的習慣。 1. 範例:「今天早上又匆匆忙忙的抵達辦公室,感覺時間總是不夠用」 2. 記錄:寫下當下的情緒感受,以及大概發生了什麼事,是小孩晚起嗎?! 還是小孩發了脾氣? 每天撥出時間問問自己:還有什麼方法能讓事情變得更順利?當你跳脫自動化的循環,就為自己創造了轉機。
▌ 等級2:嘗試小改變
每週選擇一個小改變來實驗,持續一週後評估效果。 1. 目標:想辦法提前10分鐘出門 2. 觀察:寫下做的改變,是改變交通工具? 還是準備簡單的早餐,看看可行性以及遇到的阻礙。 3. 紀錄:成功的次數、失敗的原因 每一週都可以簡述自己採取的行動,以及採取之後所獲得的結果,並將結果累積為一則筆記。藉由每週動腦思考解決方式,你會發現,原來即使是簡單目標,後面也隱藏著一連串的行動和習慣。
▌ 等級3:系統性改善
開始運用完整的五步驟,但先從較小的目標開始。 1.描述情境:「想要準時到公司上班」 2.目前做法:列出現有的morning routine 3.問題分析:找出耗時的環節 4.確定重點:選擇一個最容易改善的部分 5.具體行動:設計新的行動方案,並記錄成效
透過漸進式的練習,你會發現覆盤慢慢變成生活的一部分,也更容易找出問題背後的關鍵。要點亮技能樹,持續和優化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覆盤節奏,不用一次就做到完美,而是持續思考可以改善的地方,讓覆盤變得更生活化及個人化,開展生命的不同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