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兩個人、一群人?
我們總被這樣的選項包圍,彷彿非得選一種「同行方式」,人生才算有進步。
直到明白,重點不是和誰走,而是知曉自己走在哪。
過去,在大學最後一次社團旅遊時,也是我從高處往下跳時許了一個願望,那一刻,我大聲吶喊:「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生活的方式。」不是為了成功,不是為了比較,而是能夠走一條自己的路,不後悔、不自責,即使繞遠路了,也認是自己選擇的。
我曾經站在高點,被看見、被讚美,然後被誤解、被討厭。
也曾經跌到谷底,被貶低、被否定,連自己都不想靠近。
人其實能習慣快樂,能習慣痛苦,真正讓人不安的是走向未知的那一步。
因為轉變需要勇氣承認:想要的不一樣,原本相信的答案可能變了。
有一段時間我什麼都羨慕,包括你的熱情、他的目標、她的才能……卻怎麼做都覺得自己不適合、不夠喜歡,找不到熱愛的,找不到討厭的,什麼都碰一點,卻什麼都沒留下。
原以為是我很爛、很空的標籤。後來我反過來解讀,代表我願意接納所有可能,「來者不拒,去者不留」。
那天,不知道為什麼,心裡有一盞燈亮了起來。不是誰給的答案,而是有個聲音說:「就這樣吧,走下去就會知道。」不再是尋找方向,是親身去經歷。
我 22 歲,決定用體驗的方式去繪畫自己的生活樣子。
最印象深刻的,是我在心裡狠狠地問自己:「你一直說想學咖啡,你真正投入多少?開始了嗎?」那天並不特別,但窗外陽光有點刺眼,忽然覺得自己被困在某個陰影裡。
打開電腦,看著搜尋欄停了一會,什麼都還沒打。突然間有一個聲音從心裡冒出來:「你再等什麼?」我便接著搜索適合的手沖咖啡器具,下單的時候其實手是熱的——不是激動,是有點緊張,不是因為錢,是因為這代表我要對自己說:「不准只想不做。」接著,投了履歷給幾家咖啡廳,而面試那幾天,手裡的履歷表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對著面試官,只堅定的帶了一句話:「我想當咖啡師,即使需要繞一點路,走久一點,我願意。」於是我開始學、開始做,直到能夠自律地轉化每一個衝動與靈感為行動時,我辭職了,為完成心中的目標。
一切都不是多大的事,卻改變了我對「開始」的理解。
原來不是等準備好才叫準備好,是願意走第一步,就已經很好了。
要清楚,想要的生活,沒有人可以明確繪出心中的圖畫;
要清楚,它不會在答案裡,而會在過程裡。
我還不完美,也不總是有方向,但我堅信——每一個願意走的人,都會在某個路口遇見自己的答案,哪怕選擇是「不選」,也是一種路。
請不要著急給答案,享受每一步,即使繞彎路,都不會是浪費。
請記得──我們都只是提著微光前行的凡人。
再耀眼,也會渴望理解;再堅強,也想被擁抱。
願你在愛裡,不需偽裝,帶著一切真實成為自己,並被溫柔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