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以為,那些站在廚房裡吼指令的主廚,是在擺架子。明明自己最懂廚藝,為什麼不親自掌鍋、切菜、炒一道最完美的菜?Gordon Ramsay的三星是靠吼出來的嗎?當你在看《地獄廚房(Hell's Kitchen)》的時候難道不會有這樣的疑問嗎?
但說真的,我後來才發現:那不是偷懶,而是設計者的自覺。是流程設計成熟的結果。
每次我在看一些戲劇或電影,那些可能跟法式或西式餐廳有關的主題,從《威靈頓牛排》......啊不是,是《好先生》到《五星主廚快餐車》各種不同的料理電影,許多場景中主廚站在最末端的位置,他沒動鍋,也沒出聲,只是偶爾低語一句、指一指調味罐。 但整間廚房像機器一樣流暢地運作著,從備料、加熱、出餐到擺盤,幾乎沒有半秒卡頓。 我忽然理解,那不是「不做事」,那是無形價值的設計力正在發揮作用。

這個畫面,在我最近研究 AI agent、自動化工具、流程管理設計的時候,變得格外清晰。很多組織導入 GPT、n8n、Zapier、AutoGPT 的時候,第一個問題不是技術卡關,而是:沒人扮演主廚的角色。
大家都想「讓工具做事」,卻沒有人問:「我們的廚房流程,是誰設計的?」
美國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之父 Michael Hammer 曾說過一句話:
“Automate a mess and you get an automated mess.”
你若自動化一個混亂的流程,結果只會得到一個更快速的混亂。
我想,這不只適用在 ERP、CRM、BPM 軟體導入上,也同樣適用於今天你導入 AI agent 的那一刻。沒有角色設計、沒有節奏規劃、沒有分工邏輯,那些自動化的行為只會讓混亂自動化。所以我現在想問的問題不是「你會不會寫 prompt」、「你有沒有用過 GPT Workflow」,而是:
你,是那個站在廚房外圍,設計整個節奏的主廚嗎?
「下廚」是執行力,「不下廚」才是流程力
我們總是讚美那些「還親自做事的主管」。會寫程式的 CTO、會自己跑業務的創辦人、會親自寫文案的行銷主管,彷彿只要能「親手做出成果」,就代表這個人特別強。但說真的,這樣的思維可能讓我們錯過了更重要的一層:「什麼才是真正的貢獻?」
主廚親自下鍋,可能真的炒出一盤比誰都香的料理。但他一離開廚房,節奏就亂了、出餐就卡了、品質就不穩,那請問:這到底是廚藝,還是依賴?這不只是管理問題,更是組織生產力的結構問題。
Clayton Christensen 在談「創新困境」時曾提過一個被大家忽略的現象: 企業常會對看得見的貢獻(像是一個爆紅的產品、一次成功的發表會)給予獎勵,卻忽略了那些「建立制度的人」的價值——因為制度不會拍照,不會掌聲。
我們往往讚美英雄式的執行者,卻低估了設計流程的人。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強者我朋友曾協助一間公司導入 GPT 系統來輔助客服,導入前最熱情的人,是原本回覆最熟練的資深客服主管。她每天花時間寫 prompt、測試語氣、微調應對邏輯,但三週後,她厭煩了,因為沒人能跟上她的節奏、流程沒跟著調整、知識庫沒建好,所有自動化只是在製造更多 fallback。
他轉述了那位主管最後說了一句話,讓我我至今印象深刻:「如果這些東西還是得靠我來『用得熟』才行,那我根本沒被解放。」
沒錯。你今天能親手讓 GPT 回覆客戶、讓 n8n 自動報表、讓 AutoGPT 寫好提案腳本,這是你的能力沒錯,但你如果消失三天,團隊就回到原點,那不是流程設計,那只是你「自己做得快」。
我們不該否定操作能力,也不是說主廚永遠不能下鍋,但我們還是該問一個更本質的問題:
這件事情,是不是只有你做才有用?
如果答案是是,那麼你其實不只是主廚,你是唯一的廚房。那個看似厲害的貢獻,其實是一種「不可複製的依賴」,這也是我最近在深思我課程設計的問題:為什麼我做都沒問題,學生卻不一定做得出來?
你不是真不做事,而是角色該進化了
我花了很多時間在設計流程、做課程、寫提案,我自己下場操作幾乎不會有問題。但說真的,那是因為我會下廚,也會改菜單,甚至知道哪裡瓦斯開太小。Facebook 廣告後台給我一張白紙一支筆我都能花出個七七八八,我太熟這個後台了。
但問題來了:
為什麼學生聽了都說懂,實際做卻還是卡住?
我後來發現,答案其實不在技巧,而在角色認知。身為主管或管理者的我們很多時候給的是「怎麼操作的細節」,卻沒交代「你此刻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當我們想培養儲備幹部的對象還以為自己要當那個動手做菜的師傅,他自然會困在細節裡、效率裡、自我懷疑裡。 但如果他知道他該站的位置,是流程設計者、是節奏控制者,是「讓菜穩穩端出去」的人,那他看的角度就完全不同了。
這也正是 Eric Brynjolfsson 在《The Turing Trap》1裡強調的觀點:
人與 AI 的協作,不應該是單純的替代(substitution),而是角色的增能與重構(augmentation and role shift)。
你今天不是找 GPT 來「幫你寫」,而是讓它成為一個「由你設計出任務與邏輯」的執行節點。你今天不是用 n8n 來「減少你點滑鼠的次數」,而是讓它協助你解耦流程,把你的專業分派出去,變成系統可以複製的邏輯鏈。很多人導入自動化、用 agent、串 workflow,會陷入一種焦慮:
「我還能貢獻什麼?」「是不是我不寫 prompt,就沒價值了?」
但這其實是角色錯置的焦慮。你不需要證明你還會下廚,你需要證明:這整套廚房流程,是你設計出來的。
真正的技術,不是你能做什麼,而是你怎麼讓事情發生
這幾年我們開始大量使用 GPT、Agent、n8n、Make,各種低碼/無碼工具,來「節省時間」、「自動執行」、「加快產出」,乍看之下,大家都在用工具讓事情變簡單, 但其實,很多人是在把事情變得更亂,只是變快了而已。
我最常看到的,是這樣的流程設定邏輯:
- GPT 幫我寫出社群貼文 → 自動貼到 Notion → 再觸發 n8n 發 Slack 通知 → 自動記錄到 CRM。
- 客服表單送出 → n8n 檢查欄位 → 自動回覆一封信 → 再推送一條任務給 Trello。
每個 node 看起來都很順,但只要有一個環節遇到例外:字數超標、欄位缺值、分類錯誤、token 過期——整條流程就停擺,沒人知道哪裡出問題。為什麼?因為這些流程不是「設計」出來的,是「堆疊」出來的。大家把工具當成拼圖,少了思考整體節奏、例外分支、手動插入點、通知機制、回溯檢查……結果就是:
一場無聲的混亂,自動運行著,但你不敢放手。
這不是科技能力的問題,而是流程設計的落差。當你沒有站在「主廚」的位置看整間廚房,你做出來的不是自動化流程,而是一連串倉促堆砌的快捷鍵。
Brynjolfsson 在另一份研究2中提到一句我很喜歡的話:
“Productivity gains from AI are not just from automation, but from rethinking workflows.”
——AI 能帶來的生產力,不只是來自它做了什麼,而是我們怎麼因此重新思考整個流程。
這句話我想放在流程管理、課程設計、知識產品開發、甚至創業本身。因為它提醒我們:真正難的,不是你做不做得出來,而是你做出來的東西,是不是可以被流程穩定地重複。
你是會下廚的人,還是能讓廚房穩穩出菜的人?
這幾年我最大的學習,不是「我又多學會什麼工具」,而是開始反過來問自己:
如果我不做了,這件事還能被穩定地做好嗎?
如果我教會學生一套方法,那套方法能在他們手中長出自己的節奏嗎?
如果今天我消失三天,團隊能靠我留下的設計把事情照樣做完嗎?
如果答案是否,那我其實不是在設計流程,而是在代替流程工作。我不希望是在教方法,而是借著自己的熟練,把問題解決掉而已。說穿了,還是在下廚。還是太相信「我會做」,卻沒讓系統「會做事」。這不是什麼災難,也不是不能原諒。只是現在,我想重新定義「做得好」的意思。
你說你很會寫 prompt,很會用 n8n,很熟 Zapier,很懂自動化工具——那很好。但我更想問的其實只有一件事:
你,能不能設計出一個你不在的時候也能照樣出菜的流程?
如果可以,那就代表你不是一個下廚的人,你是一個真正的主廚。當然,先學會做好一個好「二廚」也很重要,畢竟這是一個成為大廚的必經之路啊。如果你看到這裡,也許你也曾經像我一樣,有過那種「自己做得很好、但無法被複製」的感覺。那麼我想邀請你一起來想一想:
- 你最近在哪一件事情上意識到你其實是唯一能做的人?
(是一份企劃、一場教學、一段流程、一個難以交接的任務?)
- 如果你要讓這件事變成可以「穩定運作的流程」你覺得第一步該改的是什麼?
(是人員角色、是節奏順序、還是工具選擇?)
- 你怎麼看待「不下廚的主廚」這個角色?在你目前的工作中,有沒有誰就是這樣的存在?
歡迎在留言分享你的觀察與體會,或許我們都正在學習:怎麼從「做得好的人」,變成那個「設計出讓事情做得好的人」。
延伸閱讀
- The Turing Trap: The Promise & Peril of Human-Lik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ttps://digitaleconomy.stanford.edu/news/the-turing-trap-the-promise-peril-of-human-like-artificial-intelligence/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MODERN PRODUCTIVITY PARADOX: A CLASH OF EXPECTATIONS AND STATISTICS https://www.nber.org/system/files/working_papers/w24001/w2400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