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人獨力命題」到「多人協同組卷」,不只是命題技術與機制的改變,更是組織文化的系統轉型,需要當成在學校搞社運一般的「社會動員」,而動員就必須設計,尤其是讓行為發生的「行為設計」。
史丹佛大學的行為科學家 B.J. Fogg 博士的「行為設計 (Behavior Design)」或「福格行為模型 (Fogg Behavior Model)」認為,要讓一個行為發生,需要三個要素同時存在:
- 動機 (Motivation): 人們想做某事的程度。
- 能力 (Ability): 人們做某事的難易程度。
- 觸發 (Trigger/Prompt): 促使人們採取行動的信號或提示,也就是「扣下扳機」(pull the trigger)。
這個模型的核心理念是,即使人們有很強的動機,也有能力完成某件事,但如果沒有適當的「觸發」,行為也很難發生。因此,「扣下扳機」是促成行為發生的關鍵一步。
所以,對於段考命題的系統變革,當然以相關論述、對話營造利於改變的環境是第一步;其次,以多人協同的利基鼓勵引發改變的動機是第二步;而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實際行動來觸發改變。
有時也是天時地利人和,記得當時剛好也有段考試題的投訴案,而七年級國文科三位教師剛好又都是甫入職場的熱血教師,所以就鼓勵他們先試做。
果然一鳴驚人,附近所有補習班每次段考都在等他們的題目,急著給他校學生練習。受到鼓勵,八年級就說他們也要,;不久,九年級也跟。
國文科全面實施之後,社會科也跟,接著英語、自然通通跟。不過,數學科是始終沒有實施的,他們自認邏輯不一樣,無法這樣做。(所以很佩服臺北市數學輔導團)
還有一點是,教務處有訂出試卷的版式與檔案規格,老師都是交PDF檔來付印,也方便每一科目考完,立即在官網公告試題與答案(https://www.tykjh.ntpc.edu.tw/p/426-1000-56.php)。
這等於是「全民監工」的概念,老師剛開始是小心翼翼怕出錯,後來越出越專業,變成是展現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