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會考就要先模仿會考,單人獨力很難完成一份素養導向的試題;多人協同組卷,則可分攤責任與工作,並且有助試題品質提升,漸漸也可導出專業對話與討論的文化。
但協同組卷首先要衝撞的,就是幾十年來的和諧文化。要讓老師從單人獨力到多人協同;從出完輪休到每次要出;從掌控全局到事權分散....,道道都是難越的高牆。不過因為數位技術的發展,現在有了更多實現的可能和機會。
單人獨力命題,即使運用數位工具「人機協作」(目前也確實有許多語言模型可以協助出題和審題);但問題是,學生也可以藉助GPT自我試測,老師的數位能力不一定比學生強。
數位工具對段考命題的協助,絕不只是這樣「數位化」而已。運用數位來讓現在已經在做的事又快又好,效益的提升是很有限的;如果能改變原來的工作模式,從獨力命題到協同組卷,效果才會大幅提升,這就是「數位優化」。
「協同組卷」的實施,首先要讓老師了解,一張試卷不能只看到學生考幾分,而是必須看出學生有什麼問題。因此試題最少要有三個層次,包括記憶、理解和應用,考完以後,馬上看出學生是該背都沒背?還是背了不懂?還是懂了不會用?這樣可以輕易和家長溝通,也才能精準進行補救教學。
但是這樣一張層次分明且素養導向的試題,很難讓一個老師獨力承擔,所以必須分工。每次段考都是由這個年級的任課老師共同命題,開學之初就先做好分工,按照試題的三個基本層次(記憶、理解、應用)各司其職,雖然每次都要出,但每次只出自己負責的層次。
第一個效益,就是教師命題專業顯著提升,因為多出常出、經驗一直累進。輪流出有時一年才輪一次,經驗多已流失。
第二,是每次命題傾向、施測層次比例結構、難易度都會穩定下來,學生跟著學習定向,每次段考成績也都可做縱向比較研究。
第三、一整年的專業分工,有助於教師在該層次的題目蒐集,最後每人都有小題庫,命題時就是帶著題庫來組卷。
第四,最大的效益就是對話與討論文化的養成。好的考試可以領導教學,透過素養導向的命題對話,教師開始反思自己課堂如何素養教學,也逐漸孕育出課程教學的專業發展。
過去在幾個學校服務,都極力排除困難,讓老師從「獨力命題」到「協同組卷」,對學生學習、升學成績都有顯著提升;而過程中培養出來的協同文化,對教師的課程專業發展,更有奠基作用。
學校的「數位轉型」可從任一點開始,「協同組卷」也是很好的切入點:從改變工具技術的「數位化」,到改變工作模式的「數位優化」,到改變學校文化的「數位轉型」。
當然,很多學校或很多科目都只有一位老師,如何協同?
因應這一點,早在20年前我們就試過「兩岸四校」(就是三峽河兩岸的柑園、桃子腳、三峽、安溪國中四校)的聯合命題,當時雖然失敗,但目前有數位幫忙,或許會有所不同。
最佩服的是,北市興雅國中的莊國彰校長,已經成功帶著臺北市數學輔導團實施「公版試題」多年,最近也完成研究報告準備出版,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