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們常常碰到什麼事就說「不行!要考試」、「不行,會影響成績」;可是,老師們其實普遍都不重視「考試」!
校長如果敢這樣講,一定會被圍攻,可是這真的是事實啊!
首先是「命題」,如果大家很在意考試,怎會放心讓試題由大家輪流出?輪流出,試題品質會穩定嗎?甚至有的初任教師輪到命題時,後面幾課都還沒教過,也是照出不誤。而有經驗的教師也常會難易不一,讓學生每次考試前就開始追逐:「這次是誰出?」
前端的出題系統紊亂,後端的審核把關又沒落實,當然會不斷出問題。即使沒有問題,試題的品質、信效度也都有疑慮(畢竟一個個人的能力是很有限的)。
而考完後,大家又拿著這份不一定有信效度的測驗成績大做文章,先是排名比序,再來獎優懲劣,古時候還會根據段考成績重排座位、分配掃除工作......真的都是過度反應。
面對這麼重要的「段考」,採用這種工作模式,根本就不是品質取向的專業考量,只是求公平而已,但50年來少有人敢挑戰?
如果重視「考試」,第一個一定先問「試題品質」,如何每次段考都能給學生一份公平合理客觀真切的試卷?
如果重視「考試」,一定不放心讓試題由大家輪流出,然後讓每次的出題傾向、難易比例、層次結構一直變動不居,讓學生無法穩定學習。
如果重視「考試」,就會想辦法讓試題內容穩定下來,可以做縱向比較來改進教學。不然上次全班平均80,這次平均70,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如果重視「考試」,考完應該不是只關心自己的「教學成果」,而是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與障礙,幫助他補強比較弱的那一塊。
所以,大家覺得呢?老師們有很注重考試嗎?
其實,絕大多數老師一定都想把這件事做好,只是他們也不敢衝撞長年以來的「和諧」文化。於是,領導者就有責任帶他們脫出泥淖,讓老師可以樂在工作、樂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