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時間最大的敵人不是休息,而是既無法好好休息也無法好好工作。
推薦指數:★★★★★
易讀指數:★★★★★
趣味指數:★★★★☆新鮮指數:★★★★☆
作者:柳韓彬
出版社:寫樂文化
出版日期:2021/8/3
前言
今天想聊一本我最近在飛機上看到停不下來的書:《原子時間》,作者是柳韓彬。雖然這本書早在 2021 年就出了,但我是最近才偶然在電子圖書館滑到它。
原本以為它只是另一本跟《原子習慣》類型差不多的書,就一直沒特別注意。結果一看完全入坑,從候機室一路看到飛機降落,整個旅程都沉浸其中。
文字很簡單,章節也短短的,很適合像我這種旅途中想讀點東西但不想太燒腦的人。如果你也在思考下班後的第二人生,這本書可以給你一些新的啟發。

下班後的第二人生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裡談的不是單純的時間管理,更像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轉變。
作者提醒我們:不要把重要的事情永遠推到週末或假期,平日的晚上其實也有好幾個小時可以善用,去做那些真正想做的事——無論是學語言、學樂器、運動,甚至是單純讓自己開心一下。
我自己過去也常常習慣把「做重要的事」留給假日,還會把連假排得滿滿的計畫,結果實際能執行的寥寥無幾。
久了才意識到,與其期待某個理想的時刻,不如好好把握每天下班後的這幾個小時。比起假日容易被打亂的節奏,平日反而更能建立穩定的規律。
書中有句話我特別喜歡:「一天就足以使我們更強大。」這也讓我想到自己的座右銘:「一年就可以讓你很不一樣。」看似微不足道的每天幾小時、每個小選擇,累積起來真的能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所以如果你也曾經覺得人生好像被朝九晚五綁住了,不妨重新看看自己的晚上,或許那才是你真正能打造第二人生的起點。

時間管理的最大敵人:無法好好休息也無法好好工作
另外,書中還有提到關於時間管理的話題。
很多人以為時間管理的最大敵人是休息,但事實上,真正拖垮我們效率的,是那種既無法好好休息、也無法專心工作的一種「半吊子狀態」。
我過去就是這樣——對自己要求很高,習慣把每個空檔都填滿,不留一絲「空白」給自己喘息。尤其到了假日,反而比平日還焦慮,因為那是屬於我自己安排的時間,一旦沒達成預期計畫,就會覺得自己自律性不夠、浪費時間,開始內疚、自責。
直到我讀到一個觀念:「休息應該被安排進行事曆裡,並視為一項重要任務。」我才真正明白,原來放鬆也是一種能力。
很多人以為自己在休息,其實腦子還轉個不停——邊滑手機邊想著還沒寫的報告、沒回的郵件、未完成的代辦事項。
這樣的「偽休息」,不但無法讓人充電,反而讓身心更加疲憊。
我國中老師曾說一句我至今難忘的話:「Play hard, work hard」——玩就認真玩,工作就全力以赴。這個道理長大後依然適用:休息時就放下自責,好好放鬆;工作時就全神貫注,不讓雜念分心。像我現在,如果覺得自己注意力渙散,就會果斷給自己五到十分鐘的真實休息——去走走、喝水、讓腦子放空一下,再回來繼續。
休息不是偷懶,而是續航;不是無意義的空白,而是幫助我們活得更有節奏。
我後來發現,「節奏」這件事對我非常重要。
當我覺得自己太急、被別人的步調拉著跑時,我會在心裡提醒自己:「記住節奏。」
因為人生就像在唱自己的歌,只有跟著自己的節奏,才不會走音、跑拍,才能真正享受過程,持續前進。

結語
寫到這,我真的很想說: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比自己想像中更有「時間」,只是常常沒有意識到。
像《原子時間》讓我重新思考,下班後的幾個小時,其實超級關鍵。別再把重要的事全都塞到週末,因為假日真的很容易被打亂,反而是平日的晚上,更能慢慢累積出改變人生的力量。
還有,關於「休息」這件事,我以前真的誤會它太久了。
總覺得放鬆一下就很內疚,好像不努力、不自律。但後來才發現,最拖垮人的不是你去耍廢,而是那種心裡放不下工作、腦子又停不下來的狀態。那根本不是休息,是折磨。
現在我學會了——要休息就放過自己一點,好好充電;要工作就全心全意地投入,這樣效率才會真的好,也比較不會 burnout。
最重要的是,人生真的有節奏可言,不是要一直拼、一直衝才叫努力。有時候慢一點、停一下,反而讓你走得更遠。
所以,從今天開始,試著給自己一點空白,也許短短半小時也好,好好感受生活、照顧自己,然後再繼續往前。
這樣的生活,才真的有力,也比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