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後見之明偏誤?
換句話說,我們很容易在事後產生一種錯覺:
「這不早就知道會這樣了嗎?」
但實際上,當初並沒有這麼明確的預測或認知。
🧠 心理學解釋
心理學家 Baruch Fischhoff 在1970年代做出經典實驗,證實人們在得知結果後,會自動修正自己對過去的記憶、判斷與信心,讓「結果」看起來更合理、更可預見。
這種偏誤是一種記憶扭曲,是我們大腦用來建立「世界是可以理解的」的錯覺防衛機制。
🔍 生活中的後見之明偏誤例子
- 🏀 比賽後說:「我就知道他會投進!」
- 📉 股市大跌時說:「那時候跡象就很明顯,應該早賣了!」
- 💔 感情失敗後說:「我早看出他不對勁了。」
- 🎓 考試出成績後說:「其實當時就覺得那題不太對……」
這些話雖然聽起來理性,但很多其實是事後解釋的幻覺。
📉 為什麼後見之明偏誤有害?
- 降低我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容忍力
讓我們錯以為世界應該是可預測、可控制的。 - 削弱學習與反思的機會
若我們相信「我早就知道」,就不會去分析真正的原因與失誤點。 - 影響人際關係判斷
對他人的錯誤做出「你怎麼沒早發現」的評價,會變得不夠同理。 - 助長自負或自責
成功時過度自信,失敗時過度自責,而不是理性分析過程。
✅ 如何避免後見之明偏誤?
🔹 紀錄決策當下的思路與依據
寫下你當時為什麼這樣判斷,幫助自己看清「真正的起點」。
🔹 事前做假設推演
練習多種可能性,提醒自己:「事情可以有很多種走向。」
🔹 事後反思時,區分結果與過程
不要只用結果評價過程,理解「正確的判斷不一定帶來理想的結果」。
🔹 保留對未來的謙遜態度
承認世界的複雜與變數,減少對自己或他人的苛責。
📌 結語:知道結果,不代表你早就知道會這樣
後見之明偏誤,是一種讓人覺得「聰明」卻阻礙真正智慧的錯覺。
真正聰明的不是事後講得頭頭是道,
而是能在未知中做出有依據的推論, 在錯誤中保留學習的空間, 在結果中看到過程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