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事後看,什麼都好像早知道?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 什麼是後見之明偏誤?


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也常被稱為「事後諸葛」、「早知道效應」,是指人們在事件發生後,會高估自己在事前對結果的預測能力


換句話說,我們很容易在事後產生一種錯覺:

「這不早就知道會這樣了嗎?」


但實際上,當初並沒有這麼明確的預測或認知。



🧠 心理學解釋


心理學家 Baruch Fischhoff 在1970年代做出經典實驗,證實人們在得知結果後,會自動修正自己對過去的記憶、判斷與信心,讓「結果」看起來更合理、更可預見。


這種偏誤是一種記憶扭曲,是我們大腦用來建立「世界是可以理解的」的錯覺防衛機制。


🔍 生活中的後見之明偏誤例子

  • 🏀 比賽後說:「我就知道他會投進!」
  • 📉 股市大跌時說:「那時候跡象就很明顯,應該早賣了!」
  • 💔 感情失敗後說:「我早看出他不對勁了。」
  • 🎓 考試出成績後說:「其實當時就覺得那題不太對……」

這些話雖然聽起來理性,但很多其實是事後解釋的幻覺。


📉 為什麼後見之明偏誤有害?

  1. 降低我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容忍力
    讓我們錯以為世界應該是可預測、可控制的。
  2. 削弱學習與反思的機會
    若我們相信「我早就知道」,就不會去分析真正的原因與失誤點。
  3. 影響人際關係判斷
    對他人的錯誤做出「你怎麼沒早發現」的評價,會變得不夠同理。
  4. 助長自負或自責
    成功時過度自信,失敗時過度自責,而不是理性分析過程。

如何避免後見之明偏誤?

🔹 紀錄決策當下的思路與依據


寫下你當時為什麼這樣判斷,幫助自己看清「真正的起點」。


🔹 事前做假設推演


練習多種可能性,提醒自己:「事情可以有很多種走向。」


🔹 事後反思時,區分結果與過程


不要只用結果評價過程,理解「正確的判斷不一定帶來理想的結果」。


🔹 保留對未來的謙遜態度


承認世界的複雜與變數,減少對自己或他人的苛責。



📌 結語:知道結果,不代表你早就知道會這樣


後見之明偏誤,是一種讓人覺得「聰明」卻阻礙真正智慧的錯覺。


真正聰明的不是事後講得頭頭是道,


而是能在未知中做出有依據的推論, 在錯誤中保留學習的空間, 在結果中看到過程的價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awn心理
10會員
105內容數
Shawn心理的其他內容
2025/05/17
🎯 難易效果(Desirable Difficulty):為什麼學得越難,反而記得越牢? 💡 什麼是「難易效果」? 難易效果(Desirable Difficulty)是由心理學家 Robert Bjork 提出的學習理論,意思是: 當學習過程帶有「適當的困難度」,會促進更深層的
2025/05/17
🎯 難易效果(Desirable Difficulty):為什麼學得越難,反而記得越牢? 💡 什麼是「難易效果」? 難易效果(Desirable Difficulty)是由心理學家 Robert Bjork 提出的學習理論,意思是: 當學習過程帶有「適當的困難度」,會促進更深層的
2025/05/17
💡 什麼是「頻率錯覺」? 頻率錯覺(Frequency Illusion),又稱 巴德梅因霍夫現象(Baader-Meinhof Phenomenon),指的是: 當你剛認識一個新概念或事物後,突然覺得它「無所不在」,似乎在生活中頻繁出現。 你並不是突然生活中充滿了那個東西,而是因為
2025/05/17
💡 什麼是「頻率錯覺」? 頻率錯覺(Frequency Illusion),又稱 巴德梅因霍夫現象(Baader-Meinhof Phenomenon),指的是: 當你剛認識一個新概念或事物後,突然覺得它「無所不在」,似乎在生活中頻繁出現。 你並不是突然生活中充滿了那個東西,而是因為
2025/05/10
💡 什麼是「框架效果」? 框架效果(Framing Effect)是一種認知偏誤,指的是: 人們對同一訊息的判斷,會因為表達方式不同(正面 vs 負面),而產生截然不同的反應。 簡單來說: 怎麼說,比說什麼更有影響力。 🧠 心理學背景 行為經濟學家 Daniel
2025/05/10
💡 什麼是「框架效果」? 框架效果(Framing Effect)是一種認知偏誤,指的是: 人們對同一訊息的判斷,會因為表達方式不同(正面 vs 負面),而產生截然不同的反應。 簡單來說: 怎麼說,比說什麼更有影響力。 🧠 心理學背景 行為經濟學家 Danie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什麼是確認偏誤,當我們想要別人支持我們的想法或者是意見,我們會舉很多有利的例子來說服對方,讓對方說出你想聽的話。
Thumbnail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什麼是確認偏誤,當我們想要別人支持我們的想法或者是意見,我們會舉很多有利的例子來說服對方,讓對方說出你想聽的話。
Thumbnail
但難免在社會上,還是多多少少會遇到
Thumbnail
但難免在社會上,還是多多少少會遇到
Thumbnail
不確定感的臆想概念 或許行邁中年 對於未來存疑著行走 世局如是恍若這場棋奕已輸半盤   學庸95.03.09
Thumbnail
不確定感的臆想概念 或許行邁中年 對於未來存疑著行走 世局如是恍若這場棋奕已輸半盤   學庸95.03.09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一個很多人都有的決策盲點,在理論上它叫做確認性偏誤又叫肯證偏誤,也就是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一個很多人都有的決策盲點,在理論上它叫做確認性偏誤又叫肯證偏誤,也就是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
Thumbnail
遇到問題總會去追查探究事物的根本,在事情微有徵兆而未發生之時便能事先觀察,而了解契機所在。這樣心思細膩、觀察入微,凡事追根究底又能洞察先機的特質。把它用在研究或學習上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如果將它放在日常與人相處或思考自己的問題時,就會被視為思慮過重、鑽牛角尖 ,打破砂鍋、執著及糾結。 找到一件感
Thumbnail
遇到問題總會去追查探究事物的根本,在事情微有徵兆而未發生之時便能事先觀察,而了解契機所在。這樣心思細膩、觀察入微,凡事追根究底又能洞察先機的特質。把它用在研究或學習上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如果將它放在日常與人相處或思考自己的問題時,就會被視為思慮過重、鑽牛角尖 ,打破砂鍋、執著及糾結。 找到一件感
Thumbnail
長期結果如果已經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就不重要了。如果結果是好的,方向正確,那麼短期間「約略正確」即可;如果結果是壞的,方向錯誤,短期間猜得再準確都沒有用,仍然是個「精準的錯誤」。
Thumbnail
長期結果如果已經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就不重要了。如果結果是好的,方向正確,那麼短期間「約略正確」即可;如果結果是壞的,方向錯誤,短期間猜得再準確都沒有用,仍然是個「精準的錯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