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更新已經是一年半以前的事了。
這一年半以來發生了好多事,像是 day 18|上司與新人 過後的近況,以及參加兩屆由東京裏物語 舉辦的裏物語工廠東京組的活動方享,還有因為裏物語而開始維持了兩年的人類圖線上讀書會,又或是搬離了住了八年的雅房的心得、日本入籍的過程⋯⋯等等。
但,自從搬到老公家後為了改善生活習慣,下班後不是上線上課,就是去瑜伽教室,弄完之後大概都快 12 點。一個人住,半夜正是「遙遙」要開機大展身手的時段,但這時間是老公跟婆婆的就寢時間,所以只能跟著一起熄燈躺平。而我也從以前一下班到家忙完後就一定會抱著電腦不放的生活,變成現在可能一週開機不到三次。也因此開始懷疑自己到底還是不是自己。
這一年半來,一直都有想要更新文章的念頭,卻一直沒有「衝動」讓我去完成這件事。因為比起躺在床上拿著 手機,對著只有兩跟大拇指大小的鍵盤小心翼翼地點來點去,抱著筆電在一顆顆的鍵盤上敲敲打打會更順暢,也因為不用盯著鍵盤所以思緒不容易被打斷。所以才會⋯⋯
對,以上,都是我給自己拖更找的藉口。
再打下去只會變成一篇怨天尤人的內容,所以直接切到正題!
為什麼今天的我有動力寫這篇文?
下班回家的路上,滑到沈醉的小五狼的《如何治癒拖延症》,在裡頭聽到一個 trigger 到我的詞——內阻力。
影片敘述挺完整的,建議直接去看影片,但還不想跳開這個頁面的話,以下是AI做的摘要。
影片探討拖延症背後的「內阻力」,解釋其表現形式如恐懼與自我否定,並提出三個解決方法:定時開工、賦予目標神聖性以及專注於自身價值而非外界評價。
在這邊不想要贅述理論,而是想分享聽到內容當下的想法,以及接下來打算採取什麼行動。
文章開頭的近況分享展現出了各種合理化不更新文章的藉口,但也在書寫的這個當下重新感受到打開方格子的編輯頁面後手指頭就會自動敲擊鍵盤的舒暢感,也覺得這一年半的「逃避」很可笑。畢竟,我只是腦中有一個「拖延症」的關鍵字就寫了那麼多東西。
這一年半以來,腦中跳出了很多讓我想要展開的關鍵字,但又覺得如果只是抒發想法,沒帶進任何有根據的知識點的話,文章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如果要帶進跟人類圖有關的知識的話,又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於是一拖再拖,一年半就過去了。
為了打破這個「我還沒有準備好」的謊言,以及讓自己重新相信一篇文章就算沒有知識點也值得被產生出來,所以跨出了第一步。
不管內容廢不廢,寫就對了。
當初會愛上寫作不是為了獲得外界的評價,而是很純粹地享受自己腦中如打結的毛線球般的思緒,可以透過畫面上一個個被敲出來的字縷出規律。我相信每個人在這方格子發文的動機都不同,但我明確地看見自己發文的目的不是為了分享有知識的內容,而是分享自己梳理思緒的過程。因為想分享有知識的內容是我最大的恐懼,但梳理思緒的過程則是與自己內阻力對抗的聖戰。
看見問題,解決問題。
於是乎,我回來了。

後記
在貼文章標籤的時候意外發現有其他作者分享過相關內容,不習慣看影片吸收內容的話強力推薦 世安哥的人資『跨界思考』 的你不是有『拖延症』,而是碰到了『內阻力』! 。
「難的並不是寫作,而是坐下來開始寫。」
——史蒂芬·普萊斯菲爾德(Steven Pressfield)
根本就我的寫照阿~~~(掩面)
其實這篇文章是在看完影片的隔天才寫完的,一開始在共學會前十分鐘打開編輯器只寫完了前言,共學結束之後就需要洗洗睡,所以沒機會再碰到電腦。躺到床上後試著用手機打了大概兩個小時,但隔天看完自己用手機打的內容之後覺得慘不忍睹,所以全砍了(笑)
真心覺得用手機編輯文章還可以,但要用手機從無到有地生出內容這點,還需要多練習。但,為了不重蹈覆轍,會要求自己每天要撥出一點時間用電腦打開方格子的編輯器。
畢竟,編輯器打開了,腦袋就會有很多想要講的話湧上來,完全沒有「沒靈感」的焦慮。
謝謝大家願意花時間看到這裡,也期許我們可以很快再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