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母親的黑暗面是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所謂「母親的黑暗面」,是指社會普遍將「母親」這個角色理想化、美化,塑造成無條件付出、慈愛偉大的形象,但現實中,有些母親卻可能展現出截然不同、甚至傷害性的面貌。這不代表她不愛孩子,而是指出:母性不是神聖的,它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有光,也有影。


🔍 母親的黑暗面,可能包含:

1. 情緒控制與勒索

「我都是為你好,你怎麼這樣對我?」


「你就是不聽話,才讓媽媽這麼痛苦。」


  • 將自己的不快轉嫁給孩子,讓孩子產生罪惡感。
  • 孩子會內化為:「我的存在是讓媽媽痛苦的源頭。」

2. 佔有與依附

「你是我的孩子,你要聽我的話。」


「我只有你了,你怎麼可以離開我?」


  • 把孩子視為延伸品,而非獨立的個體。
  • 孩子無法自由成長,一生都在扮演「乖孩子」的角色。

3. 壓抑與犧牲者心態

「我一輩子都為你犧牲,你怎麼可以這樣回報我?」

  • 強調自己為母則強、犧牲奉獻的角色,實則不斷強調自己的痛苦,來要求回報。
  • 這種母親常無法處理自己的需求,只能靠孩子填補情感黑洞。

4. 否定與羞辱

「你怎麼這麼笨?」「別人家的孩子都比你強。」

  • 表面是教育,實際是貶低與打擊孩子的自尊,來滿足自己掌控權。
  • 孩子可能從小就相信「我不夠好」、「我值得被批評」。

5. 無法放手

孩子成年了,她仍干涉其生活、感情、甚至金錢決策。

  • 把愛包裝成控制,對「你屬於我」的執念深重。
  • 孩子一旦試圖脫離,會激起她強烈的焦慮與責怪。

🌒 為什麼要談「母親的黑暗面」?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溫柔的媽媽,但社會卻逼人對母親「唯有感恩、不可質疑」,造成很多人終其一生活在壓抑與內疚中。了解母親的黑暗面,不是為了仇恨她,而是為了理解她也是個有傷的普通人,也為了讓我們不再重演那些傷害自己或下一代的劇本。


🌓 結語:

母親不等於聖人。


她可能慈愛,也可能自私、脆弱、矛盾。 認清「母性的黑暗面」,才有機會真正理解愛、原諒過去,並釋放自己。


如果你曾被這樣的「黑暗母性」所困,請記住:你不是錯的那個人,你只是出生在了一段複雜的關係裡,而你可以活得不一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芸嬋
25會員
1.1K內容數
興趣廣泛,遺世而獨立,期望貫徹自由意志,活出真實的自我 小說、影視、詩詞、網路文章、宗教、命理、玄學...都是生命的養料 目之所及、心之所想,皆是自我的投射 擅長沒有邏輯、沒有文筆、沒有深度的寫作 我想提供的價值是"靈感"與"思想"
芸嬋的其他內容
2025/05/21
你說的這種老師,在現實中確實不少見。他們之所以被學生記住、甚至「出名」,可能不在於教學內容本身,而是以下這幾點: 🎭 表演型人格: 這類老師往往具備某種「舞台魅力」——說話有趣、誇張、有戲劇張力,學生容易被逗笑,課堂氣氛活絡,但教學品質未必深刻。 學生記得的是段子,不是知識。 😈 情
2025/05/21
你說的這種老師,在現實中確實不少見。他們之所以被學生記住、甚至「出名」,可能不在於教學內容本身,而是以下這幾點: 🎭 表演型人格: 這類老師往往具備某種「舞台魅力」——說話有趣、誇張、有戲劇張力,學生容易被逗笑,課堂氣氛活絡,但教學品質未必深刻。 學生記得的是段子,不是知識。 😈 情
2025/05/21
這種把所有人都當作競爭對手的心態,通常是由以下幾個心理或社會因素交織而成的,它並非天生如此,而是經驗與環境形塑出來的一種「求生模式」。 1. 源自資源匱乏的焦慮 當人認為資源有限、機會稀缺(例如:升遷名額、職位、愛情、關注),就會不自覺地進入「零和思維」:你得一分,我就少一分。 這在高度競爭
2025/05/21
這種把所有人都當作競爭對手的心態,通常是由以下幾個心理或社會因素交織而成的,它並非天生如此,而是經驗與環境形塑出來的一種「求生模式」。 1. 源自資源匱乏的焦慮 當人認為資源有限、機會稀缺(例如:升遷名額、職位、愛情、關注),就會不自覺地進入「零和思維」:你得一分,我就少一分。 這在高度競爭
2025/05/21
這個問題問得極深,已觸及心理學、哲學,甚至是東方心靈傳統的核心思想。 簡單來說:是的。 若一切都是自己的投射,那麼人對外界的評論,正是內在世界的一種顯現,進而可以作為認識自我本質的途徑。 🌌 一切是投射的意思是什麼? 當我們說「一切都是投射」,這是基於以下假設: 感知的世界不是
2025/05/21
這個問題問得極深,已觸及心理學、哲學,甚至是東方心靈傳統的核心思想。 簡單來說:是的。 若一切都是自己的投射,那麼人對外界的評論,正是內在世界的一種顯現,進而可以作為認識自我本質的途徑。 🌌 一切是投射的意思是什麼? 當我們說「一切都是投射」,這是基於以下假設: 感知的世界不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Thumbnail
真正的孤獨源於「無法逃脫自我的存在」。對於這些母親來說,她們被困在社會對「完美母親」的期待中,無法展現真實的自我。這種孤獨不僅僅是一種情感狀態,更是一種存在的處境。
Thumbnail
真正的孤獨源於「無法逃脫自我的存在」。對於這些母親來說,她們被困在社會對「完美母親」的期待中,無法展現真實的自我。這種孤獨不僅僅是一種情感狀態,更是一種存在的處境。
Thumbnail
母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孩子建立連結的人,是神聖不可取代的存在,從生理到心理緊密相連,既甜蜜也痛苦,母親背負許多社會的框架及價值觀,犧牲在所難免,不斷地付出甚至筋疲力盡,過程難熬辛苦卻快樂著,這是大部分母親的常態,但也總有例外,不知道如何愛小孩,對小孩疏於照顧,或是過度的愛變成控制。
Thumbnail
母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孩子建立連結的人,是神聖不可取代的存在,從生理到心理緊密相連,既甜蜜也痛苦,母親背負許多社會的框架及價值觀,犧牲在所難免,不斷地付出甚至筋疲力盡,過程難熬辛苦卻快樂著,這是大部分母親的常態,但也總有例外,不知道如何愛小孩,對小孩疏於照顧,或是過度的愛變成控制。
Thumbnail
透過文學家與心理專家,探討母愛。接納母親的人性。破解母親角色與收回錯誤的投射,一起走出不被愛的孩子困境。
Thumbnail
透過文學家與心理專家,探討母愛。接納母親的人性。破解母親角色與收回錯誤的投射,一起走出不被愛的孩子困境。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母愛與本能母性之間的關係。文章探討了一位母親透過面對自己的過去,來恢復本能具備的能力,並以個人觀點提供了一些思考。作者觀點認為世界上本沒有母愛這回事,更別提什麼母性本能。如果你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母愛而感到自責難熬的人,這篇或許會給予你幫助和陪伴。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母愛與本能母性之間的關係。文章探討了一位母親透過面對自己的過去,來恢復本能具備的能力,並以個人觀點提供了一些思考。作者觀點認為世界上本沒有母愛這回事,更別提什麼母性本能。如果你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母愛而感到自責難熬的人,這篇或許會給予你幫助和陪伴。
Thumbnail
本來不太敢分享這篇,怕寫得充滿偏見,但想挖掘的也真的是兩種文化中母性的刻板、傳統印象。 以前不覺得母性有什麼好,甚至覺得中華文化提倡的母性背後的意義頗為恐怖,最好不要跟它扯上關係。...
Thumbnail
本來不太敢分享這篇,怕寫得充滿偏見,但想挖掘的也真的是兩種文化中母性的刻板、傳統印象。 以前不覺得母性有什麼好,甚至覺得中華文化提倡的母性背後的意義頗為恐怖,最好不要跟它扯上關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