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總喜歡提起別人家的小孩 是甚麼心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長輩總愛提起「別人家的小孩」,這種行為背後的心態,其實並不單純是比較或打壓,更可能是以下幾種心理的混合體:


🧠 1. 投射式的焦慮與期望

長輩通常將子女當作自己人生的延伸,他們對「孩子表現好不好」的焦慮,會轉化成「比較」來找慰藉或逼迫進步。他們不是在說別人家的孩子,而是在說:「我希望你也可以讓我驕傲」。


🧠 2. 缺乏情感溝通的能力

許多長輩習慣用間接、比較的語言傳達情緒,因為他們從小就不被允許好好表達需求。「別人家的孩子」成了他們含蓄地說:「我擔心你」或「我失望了」的方式。


🧠 3. 社會壓力與面子文化

在某些文化中,父母的自尊和「在親戚朋友面前有面子」是非常重要的。他們會不自覺地把小孩當作成績單,透過別人的孩子來刺激你,也是對自己社交地位的保衛。


🧠 4. 自我安慰與失落的轉移

有些長輩其實心中是無力的,看到別人的小孩有成就,會一邊羨慕、一邊轉向對自己孩子的控制,來彌補內心的不甘。例如:「我沒過上那樣的生活,但我孩子若成功,我也就值了。」


🧠 5. 教育觀念的停留

他們習慣用「比較式激勵」來教育,認為「激將法」能驅動孩子更努力。這來自他們那個時代普遍的教育邏輯:「羞恥能激勵成長」,但在現代卻往往造成傷害和逆反。


💬 該怎麼面對?

  • 不必過度受傷,那些話很多時候不是針對你,而是他們內心的焦慮投射。
  • 適時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我知道你關心我,但一直被比較讓我壓力很大。」
  • 若你已能獨立思考與選擇,就要記住:人生不是為了當誰家的小孩,是為了活出自己的樣子。

他們嘴裡說著「別人家的孩子」,其實心裡,是擔心自己養不出幸福的小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芸嬋
12會員
692內容數
興趣廣泛,遺世而獨立,期望貫徹自由意志,活出真實的自我 小說、影視、詩詞、網路文章、宗教、命理、玄學...都是生命的養料 目之所及、心之所想,皆是自我的投射 擅長沒有邏輯、沒有文筆、沒有深度的寫作 我想提供的價值是"靈感"與"思想"
芸嬋的其他內容
2025/05/21
這種「得不到就毀掉」的心態,心理學上通常被歸類為破壞性投射(destructive projection)、控制欲失控,或更深入的講,是一種來自無能為力與自卑感的極端防衛反應。 🔍 這種心態的深層原因: 1. 控制慾作祟 「如果我無法擁有它,那誰也別想擁有。」 → 背後是對失去掌控感
2025/05/21
這種「得不到就毀掉」的心態,心理學上通常被歸類為破壞性投射(destructive projection)、控制欲失控,或更深入的講,是一種來自無能為力與自卑感的極端防衛反應。 🔍 這種心態的深層原因: 1. 控制慾作祟 「如果我無法擁有它,那誰也別想擁有。」 → 背後是對失去掌控感
2025/05/21
是的,這種「沉默者的覺醒」往往會對社會產生強烈的震撼與衝擊,因為他們原本被邊緣化、被忽視,卻突然成為能揭露結構性問題的關鍵角色。這種現象在歷史、社會運動、網路文化中屢見不鮮。 為什麼「邊緣人覺醒」會讓社會震動? 1. 他們是系統中最真實的反映 邊緣人往往處在社會的底層或邊緣: 沒有話語權;
2025/05/21
是的,這種「沉默者的覺醒」往往會對社會產生強烈的震撼與衝擊,因為他們原本被邊緣化、被忽視,卻突然成為能揭露結構性問題的關鍵角色。這種現象在歷史、社會運動、網路文化中屢見不鮮。 為什麼「邊緣人覺醒」會讓社會震動? 1. 他們是系統中最真實的反映 邊緣人往往處在社會的底層或邊緣: 沒有話語權;
2025/05/21
這種感覺,其實在很多搬離家鄉、到外地念書或生活的人身上都出現過。這不是單一個人有問題,而是幾種心理與環境變化交織的結果。下面來解析一下原因: 🔍 1. 視野變大,價值觀產生落差 你在外地接觸到不同的人事物、新觀點與新知識,學會了獨立思考,會發現: 原生家庭的思維有時封閉、保守; 長輩堅持
2025/05/21
這種感覺,其實在很多搬離家鄉、到外地念書或生活的人身上都出現過。這不是單一個人有問題,而是幾種心理與環境變化交織的結果。下面來解析一下原因: 🔍 1. 視野變大,價值觀產生落差 你在外地接觸到不同的人事物、新觀點與新知識,學會了獨立思考,會發現: 原生家庭的思維有時封閉、保守; 長輩堅持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你曾經感覺自己在面對父母時,需要成為他們的「父母」?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也許他們總愛拿你跟別人家小孩比較,或是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 這篇文章將分享在面對家庭中的困惑和恐懼時,如何成為家庭的支柱,以及如何在挑戰面前堅定信念。 如何在面對父母的
Thumbnail
你曾經感覺自己在面對父母時,需要成為他們的「父母」?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也許他們總愛拿你跟別人家小孩比較,或是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 這篇文章將分享在面對家庭中的困惑和恐懼時,如何成為家庭的支柱,以及如何在挑戰面前堅定信念。 如何在面對父母的
Thumbnail
由於看見,不管日本、台灣、韓國,與我們相近的國家,社會都充斥著類似的問題,好像可以是個時機討論了 關於『啃老』的轉型正義? 現況 在現代,我們不斷地看到,長輩結邦拉派抱怨孩子啃老,的同時,孩子要獨立出戶必須“自己付出”龐大代價 到,開始有“繼任世代”(孩子繼承父母錢財房產變得理所當然?
Thumbnail
由於看見,不管日本、台灣、韓國,與我們相近的國家,社會都充斥著類似的問題,好像可以是個時機討論了 關於『啃老』的轉型正義? 現況 在現代,我們不斷地看到,長輩結邦拉派抱怨孩子啃老,的同時,孩子要獨立出戶必須“自己付出”龐大代價 到,開始有“繼任世代”(孩子繼承父母錢財房產變得理所當然?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對於孩子們而言,父母的內在傷痛會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影響他們尋求愛與價值感的方式,並牽引他們尋求同樣感到匱乏的伴侶。因此,陰性能量與自我連結的重要性被強調,同樣擁有陰性能量的伴侶間的交流對於肯定自己的存在是具有意義性的。
Thumbnail
對於孩子們而言,父母的內在傷痛會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影響他們尋求愛與價值感的方式,並牽引他們尋求同樣感到匱乏的伴侶。因此,陰性能量與自我連結的重要性被強調,同樣擁有陰性能量的伴侶間的交流對於肯定自己的存在是具有意義性的。
Thumbnail
關於「羨慕」與「忌妒」,無論是大人與小孩,我覺得這都是人生中必學的課題,也是父母應分享給子女的知識、經驗。而為什麼談他,主要也是因為他對我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Thumbnail
關於「羨慕」與「忌妒」,無論是大人與小孩,我覺得這都是人生中必學的課題,也是父母應分享給子女的知識、經驗。而為什麼談他,主要也是因為他對我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