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螢幕前的你,是否曾經有過一段徬徨無助,自我懷疑的時光呢?
在這個資訊爆炸、步調快得讓人喘不過氣的時代,有時我們的內心可能需要一些「錨點」,幫助自己在紛擾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方向感。
這次想分享的兩本書進入我生命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在滑手機時偶然瞥見的書摘,有的是在人生某个卡關的階段,在網路上搜尋到的書籍。隨著深入品讀與思考,發現這些書籍都隱隱指向了同一片風景--「如何在變動與不可控的世界中,找到並鞏固自己內在的穩定核心,以及活出屬於自己的意義」
心靈的自由:擁抱「隨他們去」(The Let Them Theory) 的智慧
這本書的中文翻譯相當有趣,然而字面上簡單粗暴的理論卻也在充斥焦慮與內耗的生活中成為一束光,這個理論探討的是真正地接受他人的本來面貌,不試圖去控制或改變他人的想法、感受和選擇,尊重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的人生道路和課題,並將關注的焦點放回到滋養自身上。
例如,在工作上若同事或主管做出一個我不那麼認同的決定時,我過去可能會忍不住想去「說服」他們,但現在,我會努力提醒自己:「隨他們去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也許在不同的職位上,的確會有與自己不同的見解。」;或當另一半的某些生活習慣讓我感到困擾時,與其反覆嘮叨、試圖改變,不如先問問自己,這是否真的對我有實質性的影響?如果不是,那就「隨他們去」吧!專注於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及在此情境下的應對方式,或許對彼此的關係更有幫助。
這個看似簡單的轉念,卻讓我的人際關係和內心狀態都輕鬆了不少。我發現,「隨他們去」與斯多噶哲學中「接受不可控之事」的智慧是相通的。當我們不再試圖去掌控那些本就超出我們掌控範圍的人事物時,就能釋放出大量的心理能量,讓我們更好地專注於自身的成長和意義的追尋。
如何拒絕內耗,克服焦慮?
從這兩本書中,我整理五個可以具體實踐的方式:
- 實踐「課題分離」(Task Separation):管好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讓他們自己負責。
- 探索與建立「自我價值」和「自我認同」:知道自己是誰、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這能讓你更有自信,活得更開心。
- 改變思維模式和情緒管理: 練習正面思考,並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
- 採取具體行動和健康生活習慣:與其一直想,不如開始行動,並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 建立堅實邊界 (Setting Solid Boundaries):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裡,學會對不合理的要求說「不」,保護好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分享了這麼多我個人的感悟,其實是希望能拋磚引玉,如果你正在經歷人生的某些困惑,不妨也去翻翻這兩本書,實踐「隨他們去」的理念。
心靈的探索永無止境,願我們都能在這趟旅程中,不斷遇見那個更通透、更勇敢、也更溫柔的自己。
提及書籍:
《The Let Them Theory: A Life-Changing Tool That Millions of People Can’t Stop Talking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