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主管的焦慮,不是「做不來」,而是「一個人做不來」。「我需要有人幫我推動事情,但這會不會變成只靠熟人的小圈圈?」
「你是不是只相信那幾個人?那其他人是不是不用參與了?」
你知道要做的事一堆,但時間不等你、文化不熟、關係未定,於是你開始思考:
是不是該找幾個能幹、聽話、有默契的人來「先一起做起來」?
這個想法很合理。但也很危險。
有效率的小圈圈,可能帶來長期的疏離感
我曾在第二個月時,找了三位回應度高、邏輯清晰的同仁,請他們協助推動一個部門內部改善專案。
成果很好,時程準、回饋也多。但我開始聽到不同的聲音:
「她是不是只找她自己喜歡的人?」
「這個部門現在是誰說了算?是主管,還是那幾個人?」
這些話不是針對專案內容,而是對關係結構的不安。
那之後,我換了一種方式:不找「心腹」,找「多元代表」
我開始在每個專案推動時,設定一個原則:
任務小組中至少包含一位資深者、一位中階、一位新人。
我會公開說明:「我不是在找最有效率的人,而是想要這件事能代表我們整個部門的聲音。」
這樣做雖然比起找心腹慢一點,但團隊的接受度和參與度大幅提升。
甚至有同仁說:「我知道自己不是最會報告的那個人,但這次可以參與,真的感覺被信任。」
我學到最寶貴的一課
效率可以靠人力達成,但信任只能靠參與感累積。
你選的人會變成團隊對你的投射。
不是你找誰做事,而是你透過「找誰」,告訴大家你怎麼看待他們。
別讓效率變成不公平的起點
很多新手主管一開始會想找熟悉、效率高的人推動事情,
但這樣的小圈圈,往往會讓團隊覺得:「你是不是只相信特定幾個人?」 我也曾經掉入這個陷阱,直到我改變用人方式,從找「幫手」變成找「代表」。 這篇文章談的不是任務怎麼推得快,而是怎麼透過組隊的邏輯,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也可能是被選中的人。
主管反思三問:
- 你找的「幫手」,是為了完成任務,還是因為你只信任那幾個人?
- 團隊知道他們也有「被選進來」的機會嗎?還是早就感覺你心裡有名單?
- 你願不願意放慢一點效率,換來一點參與感與公平性?
給還在思考「要找誰一起做事」的你:
作為新主管,你一定會渴望找到能共事、能理解你的人,這很正常。
但也請記得,信任不是從小圈圈開始,而是從大家知道自己「有機會被看見」開始。
先想一想你選的那幾個人,是不是代表了團隊的全貌?
如果不是,那就不是「心腹」,而是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