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一個月,我知道該讓團隊有一場真正的參與。「我想透過參與感建立連結,但不想變成花拳繡腿。」
「妳讓我們說話,是想聽真的?還是只是做做樣子?」
不是聽我講話,而是一起說,一起定義,一起設計未來。
我設計了一場部門共創工作坊。
不談績效、不訂KPI,我只問一個問題:
「如果我們要成為公司裡最被信賴的部門,應該做到什麼?」
看似輕鬆的問題,其實藏著三層難度:
- 對新主管而言,這是一次試探信任的機會。
- 對團隊而言,這像是一次公開觀察「你是真的想聽,還是說說而已」。
- 對彼此來說,這場討論是一次微妙的揭露:
我們對「目標」的想像,有沒有交集?
我的做法:當一個「主持人」,而不是「領導人」
那天我沒有開場簡報,沒有講話講滿10分鐘。
我把大家分成三組,每組有引導問題,有便利貼、有共筆白板,我只做一件事:
提問,引導,不介入方向。
會後,我收到一位資深成員的私訊:
「我原本以為妳只是想用這種形式包裝妳早就想講的事,但今天真的有讓我感覺到,妳想讓我們自己決定。」
我讀完這句話時,鬆了一口氣。
原來他們不是抗拒討論,而是抗拒「假討論」。
「參與感」不是要大家來配合主管的劇本,而是讓大家有能力寫進劇本裡
我後來才明白:
參與感的關鍵,不是工具、不在流程設計,而在「你敢不敢放下掌控」。
因為只要你心中已經有答案,對方其實一開口就會感覺出來。
不是假參與,是真放手
許多新手主管希望透過「共創」建立團隊參與感,卻常落入形式化操作、結果早就寫好的陷阱。 我也曾經犯過這樣的錯,直到我決定:這場討論不是我的,而是「我們的」。 這篇文章討論重心,不是怎麼設計一場好看的活動,而是怎麼透過真正的放手與傾聽,讓團隊相信他們說的話會被採納,也值得被信任。
主管反思三問:
- 你辦工作坊、讀書會或分享會,是為了拉近距離,還是為了引導出你早已設定的答案?
- 你說歡迎發表意見,但你能容得下「不一樣」的聲音嗎?
- 你能不能讓「不是你想的方案」,也有機會被試試看?
給正準備辦第一次共創的你:
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會熱情參與,但他們在意的,不是形式,而是你是不是真的打算讓他們參與進來?
信任,不會在會議上被說服,而是在參與中被累積。
你不是要讓他們配合你,而是讓他們願意「和你一起定義這個部門是什麼樣子」。
你越願意放手,他們越願意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