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在白板前寫個會議主題,怎麼覺得整間辦公室都安靜下來了?」
「你跟我們以前的主管不一樣,我們還在觀察你到底是怎樣的人。」
我很快發現,空降主管不是上任,是「上線」。
而「上線」的第一週,團隊正在做的,不是配合,而是觀察。
職場實境秀,主角竟是我?
第一個早上,我提早半小時到辦公室。有幾位同仁也在,我打了招呼、坐下整理文件。
幾分鐘後,其中一位同仁突然跟另一位說了一句話:「她好像比前一位還早到耶。」
我沒多說什麼,但那句話,像是一個提醒:
你的一舉一動,正在被放大鏡觀看。
我開始注意:
- 我午餐吃什麼,會被猜測是不是喜歡跟誰靠近。
- 我開會語氣一變,會被解讀是不是「有不滿」。
- 我稱讚某人,就會被暗暗記上一筆:「是不是有偏心?」
不是他們敏感,而是很自然的防衛機制。
對團隊來說,我是陌生人,我的每個行動都像是一種潛在訊號。
這不是懷疑,而是一種內心在問的事:
「你,會不會像上個主管那樣信任我們?」
「你,是不是想把你的那一套強壓下來?」
「你,到底是值得信任的,還是只是會說場面話的人?畫大餅的人?」
那我該怎麼做?不是要演,而是要「一致」
我曾問過自己一句話:
我要怎麼讓團隊相信,我說的和我做的是一樣的?
所以我調整了幾件事:
- 我每次說「我會回覆」,就一定回覆,哪怕只是「我還沒決定,但我記得你問了」。
- 我不說漂亮話,只說我能做到的事。
- 我把自己的「不確定」也誠實說出來,讓他們知道我也是在適應。
因為真正建立信任的,不是完美的形象,而是可預期的行為邏輯。
團隊觀察中的潛台詞是:「你是不是說一套做一套?」
有一位同仁後來告訴我:
「一開始我們不太敢說真話,因為不知道你講的“開放討論”,是不是說說而已。」
我很感謝他這樣坦白。因為這讓我理解:
對團隊來說,不在於你說了什麼,而在於你是不是真的那樣做。
團隊觀察的從來不是你的PPT,而是你的每一個小動作,包含說話、表情、肢體動作等。
你不是被針對,只是還沒被信任
剛上任時,很多主管會覺得:「怎麼大家都在看我?」
其實,那不是敵意,而是觀察期的本能反應。
對團隊而言,你還是「陌生人」,而觀察,是一種自我保護。
當成為空降主管時,起手式不是要怎麼贏得掌聲,而是如何用穩定一致的行動,讓人慢慢相信你說的是真的、你做的有道理。
如果你也正在這條適應期的路上,記得:你不需要完美,只要讓人看得懂你在「怎麼做自己」。
給正走在觀察期的主管三個反思提問:
- 你表達「開放」的語氣,是否跟實際回應的行為一致?
- 你對不同人是否有一樣的態度與標準?
- 你是否給團隊一種「你有脈絡,你在記得他們說過什麼」的感覺?
給正在被放大檢視的你:
你正在「被觀察」,不是因為不夠好,而是因為他們還不夠安心。
與其想打動人心,不如讓人看見你行為的穩定與一致。
他們其實在等的不是你講出什麼新方針,
而是等著看,你是不是那個說得到,也做得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