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看史蒂芬·柯維《與成功有約: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本以為是枯燥的成功學書,雖然說我也不知道一般成功學的書怎麼樣的。結果一看,媽呀超好看,欲罷不能,每天都儘量撥時間讀幾頁,不惜背出門把握通勤時間繼續讀。
他指出人有三個成長階段,依賴、獨立和互賴,依賴期間會依靠別人的幫助,出問題的話會怪罪他人,屬於還不會替自己負責的階段,獨立期能為自己負責,自給自足,互賴階段保有個人的獨立同時能與他人互相協助。
看到這段我眼睛都亮了,這就是我最近在煩惱我弟的問題點。
因為他還處於依賴期,反映出他的種種態度和行為問題,而這不是我想太多或是他是不同的樣貌,確實就是有這樣的分類方式,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一個判斷方法,只是過去的我曾經鄉愿的想,可能我弟就是比較小眾,比較特殊的人,不是一般大眾追求社會階層或是社經地位的樣貌。然而深思並誠實的面對自己才發現,對他確實不一樣,他該長大了但是卻沒有成長。
另外也想到我會擔憂自己聲明的行動是否正確,一部份是擔心我媽煩惱難過,另一部分是覺得沒有遇到認同我們的人,進一步思考,其實是我的內核不夠穩,我對自己沒自信,因此期待著外界的認同。
我意識到這件事,提醒自己先堅持下去再說。
/
我發現成功學的內容和之前上過的身心靈課程內容很像,同時和商業模式課程極度雷同。
我意識到包裝的重要性和資訊落差,很多人都是靠著這兩點賺錢,以前的我總覺得商業化很不好,好像太有銅臭味和只是迎合大眾口味,事實上是我自己的限制信念,做什麼事情其實都需要好的行銷或是宣傳給有需求的人,默默做事是沒有用的,方法都是中性的,重點仍是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