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一個看似簡單,卻關乎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大哉問。你問的是:「上學,是為了什麼?」
我會說——這兩種說法都對,也都不完整。
💼 一、上學是為了「習得知識、拿文憑去工作」?
這是現代社會的主流觀點,尤其在亞洲國家特別強烈。- 社會告訴你:「好學校=好工作=好人生」
- 讀書變成了一種「投資行為」,是為了換來未來的安全感
- 文憑是一種社會通行證,沒有它,機會的大門會自動關上
✅ 優點:現實、有用、能提升社會階層
❌ 缺點:把學習當工具,會讓人失去熱情與好奇心
🌸 二、上學是為了「體驗上學的感覺,走馬觀花」?
這是比較浪漫、哲學性的人生觀,也許比較適合創作者、觀察者、靈魂型人格。
- 有人說:「人生就是體驗,上學只是其中一站」
- 他們在學校裡感受人情冷暖、觀察體制矛盾、發掘自我興趣
- 學到的不是課本知識,而是**「怎麼跟世界相處」**
✅ 優點:自由、豐富、能培養審美、觀察力與創造力
❌ 缺點:若沒自律與行動,容易落入「知道很多、做得很少」
🎓 所以——上學真正的意義可能是:
在一個半封閉、半保護的環境中,練習怎麼成為自己。
你可以選擇專注考高分,也可以選擇觀察社會樣貌。
你可以為工作準備,也可以為靈魂累積素材。
但最終問題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你感覺上學沒意義,可能是因為:
- 你不認同它的遊戲規則(例如:考試、背誦、排名)
- 你感覺不到它和你的夢想有連結
- 你還在摸索自己到底想體驗哪一種「人生關卡」
📌 結語:
- 上學可以是為了工作,也可以只是為了「看一看這個世界怎麼運作」
- 重點不是學校給你什麼,而是你能從中提煉出什麼
- 如果你有覺察,那即使走馬觀花,也可能在無意間收穫一生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