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去年去日本玩的途中順便讀了《脈輪全書》後,我就像是一腳踏入身心靈界的大門,開始對這方面漸漸有興趣。除此之外,不知道是不是演算法的關係,讓我接觸更多這方面的資訊。之前在寫《脈輪全書》的閱讀筆記時就有看到 Ruowen Huang 的直播,然後在今年剛好看到她的書就買來看看。
這段時間不只身心靈,我也開始了對八字命理占星等等有些興趣,但這邊我要特別重申,身心靈跟命理是截然不同的。身心靈領域的重點我認為在「靈」,也就是意識的事情。命理則更多在「命」,就是人生劇本。這就好像物理與化學,兩者有點關係,有部分重疊,但又自成一格。
而今天要探討的主要是偏向靈的概念,我們也只會探討這部分而不探討命理喔!靈性
何謂靈性?就是靈魂的本性。
是一個在各種關係 (通常指身、心、靈)中達到最平衡的狀態。
在《脈輪全書》中我們提到每個人都有靈魂,又稱為意識體,即擁有靈魂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群體的一部份。宇宙底下的萬物都是一種振動,類似於物質波的概念,而波傳遞本身就是一種能量發散的過程。
我雖然沒有特別寫過《吸引力法則》那本書的閱讀筆記,但我本身是相信這個理論的,不過我認為它寫的前提條件並不完全,有些可惜。吸引力法則的基礎是,人就像是電燈泡,無論何時都在向外傳遞微小到不行的能量。燈泡裡的燈源就像是意識,燈泡殼則像是人的身體,所以意識會穿過身體擴散出去。依此所影響的範圍就是能量場。
不論這個意識是好的、壞的、不想發生的都會產生影響。墨菲定律也是類似的概念,越不想發生的事由於念想越強,在現場傳遞給當下能量場,就更有可能促成這件事情的發生。而要讓念想發生,就要有種「就是這樣」、「理應這樣」的根深蒂固的想法,這種能視為是一種念想的複利效應。假設想要很有錢,就要有「我理應要很有錢」或者「我就是個有錢人」的想法,透過持續散發這樣的念想,就能讓自己趨向這個未來。
這些振動所生的能量波動有頻率,通常越高頻就越尖銳、輕盈,越低頻就越厚重、穩固。許多靈性圈都會倡導要越高頻越好,但更正確的說法應是「讓意識處於相對高頻狀態」。我們在談《脈輪全書》的時候說,頂輪代表著意識,所以這邊需要相對高頻的能量狀態。但其他海底輪等等也需要低頻的狀態,力求整體的和諧才是真正為要。

善惡
前些天我在 threads 上看到有人在問「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怎樣是好?怎樣是壞?」的議題,我有回覆,而剛好這個議題我認為特別值得一談,順便在這裡跟大家聊聊。我先在這邊限縮討論範圍,我們的問題是「針對一行為,如何斷定它是善?」
關於善惡,德國哲學家康德 Immanuel Kant 提出過動機理論、英國哲學家邊沁 Jeremy Bentham 提出過結果理論,也就是善惡的判斷應該由動機或總體幸福來作為判斷標準。不過,我認為這都不是正確答案。我覺得「善良」跟「智慧」一樣重要,兩者俱足才能斷「好」。有要做善事的念想,並且對於事情有真知灼見,讓善念得得以落實並且延續使整體利益大最大化才是「真善」。
由此可知,不小心幫助到人不能斷善,因為根本不知道結果,也有可能結果是糟的。想幫助他者最後卻傷害了他人也不能稱為善,因為綜觀來說整體效益並沒有被最大化。但兩者都還是比帶著惡念行惡更好些。
所以,我想強調,善惡並非完全的二元對立,而是像光譜般有強有弱。我們雖然不能確保作為一個人能事事達到真善,但我們能勉勵自己往真善的方向走,即便中間真的作惡了,那也只是朝向真善的旅途的風景,只要記得從中學習,往真善的方向大步邁進即可。
所謂的正能量、負能量也像光譜一樣,極少有事情是完全正面、極少有事情是完全負面,凡事都有一體兩面,但也存在中間的灰色地帶。靈魂在成長過程中,不應也不會永遠保持正向態度。反倒是我覺得作為人,深刻地感受情緒並且體驗它,擁抱黑暗面、歸於平靜,這樣才是最好的。
而當能夠理解自己的慾望,跳脫出來看自己的每個念頭,你會知道你的靈魂(書中稱內在小孩)開心過、悲傷過、憤怒過、迷茫過,包容自己的一切喜惡並且不要去否定,只看已發生的事實,如何讓未來走向真善,才是作為靈魂的我們該做的。
自己
我們剛剛談了外在的標準,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如何讓自己連結到這些。
【個人價值】
個人價值就是每個人都擁有的獨特本質,而本質在現實中的顯化會受到社會環境、文化、教育等等的因素而有所差別。通常經過生活或者求學工作的歷練,你會對自己有一些感到滿意甚至是驕傲的特質,而這就是個人價值。誠實是種價值、會唱歌是種價值、能夠愛人是種價值,這些都只與你個人有關,不因他人或外物而變化。
【愛自己】
所謂的愛自己是指「為了自己而行動」,今天你並不是為了親友、為了公司、為了金錢,更不是為了什麼崇高理念或是別人要求,而是為了「我單純想...」這麼簡單的理由罷了。我想吃東西而吃、我想旅行就去旅行,我會因此而感到滿足,這才是愛自己。不僅如此,在愛自己的同時,也因為滿足自己增加幸福感而且沒對他人傷害,於是達到了某種真善。此外,在實踐的過程中,你會開始相信自己有力量,能夠成就某些事情,接受自己的缺點與無法面面俱到,懂得為自己負責,這種勇敢的提升才是愛自己的表現。
【能場】
我們前面談靈性談到意識會向外發射能量,這就像人的靈魂是台無線 Wi-Fi 路由器,隨時都在發射看不到的能量。我們這個能場除了自身會影響他人,他人也可以影響我們,形成物以類聚的局面。所以在心態上以善為始,也更容易吸引善的事物。我們的生命經驗也會呼應我們的想法,飲食也會構築出我們身體形貌,世界也會如我們的思考般,如果認為世界是充滿缺點,那麼就能看到很多世界的缺陷;如果認為世界充滿優點,那麼就能看到世界種種美好的地方。
【人生目的、藍圖、功課】
在靈性圈很常出現這些詞,我覺得書中的解釋比喻得很好。想像成這是要營運一間餐廳,對有些人來說賺錢是目的,藍圖就是設計規劃,包含選什麼樣的地址、用什麼樣的風格、菜單要有哪些內容,功課就像是每個環節的檻,包含如何找員工、找到後如何訓練、客源不夠如何拓展......
不過有趣的是,大多數在出世前沒人知道所選的人生目的是什麼,只能盡情在人生體驗。在過程中經由一次一次的功課拼湊出藍圖,等到人生走完大半輩子回顧才可能發現目的。
【綜合】
綜合來看,我們應該在生活中永保善心追求真善;透過善心,愛自己並散播出善的能場;透過發善的過程去反思,自己有什麼樣的個人價值,並發揮天賦,得益於世界,也使世界更美好。過程中順便打人生藍圖的副本,盡情感受體驗並跨越難關。
結論
隨著身心靈產業的興起,許多人都在倡導靈魂成長,但裡面也出現了不少的牛鬼蛇神。我不認為靠著知識賣課、開發松果體、打開第三眼或脈輪對於靈性成長是必要的,頂多是個加分項。
有關於靈性成長,絕對不是對別人批評或者單純「指正」別人應該怎麼做。這叫做控制。花若芬芳,蝴蝶自來。靈性的成長應該是讓人覺得跟你在一起很舒服自在,有種放鬆平靜祥和的感覺,更接近一種知足常樂、常保清淨的姿態。更何況靈魂成長這件事情,它是種自然取向,就像許多植物向陽生長、人們傾向吃新鮮的食物一樣,是種天生喜歡。人們真正喜歡靈性成長,是因為成長過的人帶著喜悅去分享這些事,讓別人自然而然也想靠近。
向外尋求更多知識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靈性的架構,但要真正要理解靈性,必須內觀,理解「我是誰?」才行。追求靈性的成長並不難,只要與靈魂連結,理解投胎的目的以及想要學習的功課就可以了。當人們願意面對內在的恐懼,自然會在過程中進化,而情緒也會作為靈魂是否進化的度量指標,對事物不加以批判,而是全然接受生活中任何事件的原有樣貌,尊重萬事萬物存有的意義。
最後,有關於全然接受這件事,並非不作為,有人在理解這些意思上容易過度解釋而造成不精確。全然接受是指心態上的接受,作為則是在理解後採取行動。當遇到病痛時,否定病痛的存在是不接受,願意承認病痛的存在才是接受。至於作為則是承認病痛後,去努力研發藥物對抗它;不作為才是默默讓病痛侵蝕我們。
這才是真正的「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