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機智的靈性生活,成為想要的自己》:帶你清楚撥開靈性的神秘面紗!

DTBar 喝吧!-avatar-img
發佈於閱讀筆記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自從去年去日本玩的途中順便讀了《脈輪全書》後,我就像是一腳踏入身心靈界的大門,開始對這方面漸漸有興趣。除此之外,不知道是不是演算法的關係,讓我接觸更多這方面的資訊。之前在寫《脈輪全書》的閱讀筆記時就有看到 Ruowen Huang 的直播,然後在今年剛好看到她的書就買來看看。

這段時間不只身心靈,我也開始了對八字命理占星等等有些興趣,但這邊我要特別重申,身心靈跟命理是截然不同的。身心靈領域的重點我認為在「靈」,也就是意識的事情。命理則更多在「命」,就是人生劇本。這就好像物理與化學,兩者有點關係,有部分重疊,但又自成一格。

而今天要探討的主要是偏向靈的概念,我們也只會探討這部分而不探討命理喔!

靈性

何謂靈性?就是靈魂的本性。
是一個在各種關係 (通常指身、心、靈)中達到最平衡的狀態。

在《脈輪全書》中我們提到每個人都有靈魂,又稱為意識體,即擁有靈魂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群體的一部份。宇宙底下的萬物都是一種振動,類似於物質波的概念,而波傳遞本身就是一種能量發散的過程。

我雖然沒有特別寫過《吸引力法則》那本書的閱讀筆記,但我本身是相信這個理論的,不過我認為它寫的前提條件並不完全,有些可惜。吸引力法則的基礎是,人就像是電燈泡,無論何時都在向外傳遞微小到不行的能量。燈泡裡的燈源就像是意識,燈泡殼則像是人的身體,所以意識會穿過身體擴散出去。依此所影響的範圍就是能量場。

不論這個意識是好的、壞的、不想發生的都會產生影響。墨菲定律也是類似的概念,越不想發生的事由於念想越強,在現場傳遞給當下能量場,就更有可能促成這件事情的發生。而要讓念想發生,就要有種「就是這樣」、「理應這樣」的根深蒂固的想法,這種能視為是一種念想的複利效應。假設想要很有錢,就要有「我理應要很有錢」或者「我就是個有錢人」的想法,透過持續散發這樣的念想,就能讓自己趨向這個未來。

這些振動所生的能量波動有頻率,通常越高頻就越尖銳、輕盈,越低頻就越厚重、穩固。許多靈性圈都會倡導要越高頻越好,但更正確的說法應是「讓意識處於相對高頻狀態」。我們在談《脈輪全書》的時候說,頂輪代表著意識,所以這邊需要相對高頻的能量狀態。但其他海底輪等等也需要低頻的狀態,力求整體的和諧才是真正為要

raw-image

善惡

前些天我在 threads 上看到有人在問「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怎樣是好?怎樣是壞?」的議題,我有回覆,而剛好這個議題我認為特別值得一談,順便在這裡跟大家聊聊。我先在這邊限縮討論範圍,我們的問題是「針對一行為,如何斷定它是善?」

關於善惡,德國哲學家康德 Immanuel Kant 提出過動機理論、英國哲學家邊沁 Jeremy Bentham 提出過結果理論,也就是善惡的判斷應該由動機或總體幸福來作為判斷標準。不過,我認為這都不是正確答案。我覺得「善良」跟「智慧」一樣重要,兩者俱足才能斷「好」。有要做善事的念想,並且對於事情有真知灼見,讓善念得得以落實並且延續使整體利益大最大化才是「真善」。

由此可知,不小心幫助到人不能斷善,因為根本不知道結果,也有可能結果是糟的。想幫助他者最後卻傷害了他人也不能稱為善,因為綜觀來說整體效益並沒有被最大化。但兩者都還是比帶著惡念行惡更好些。

所以,我想強調,善惡並非完全的二元對立,而是像光譜般有強有弱。我們雖然不能確保作為一個人能事事達到真善,但我們能勉勵自己往真善的方向走,即便中間真的作惡了,那也只是朝向真善的旅途的風景,只要記得從中學習,往真善的方向大步邁進即可。

所謂的正能量、負能量也像光譜一樣,極少有事情是完全正面、極少有事情是完全負面,凡事都有一體兩面,但也存在中間的灰色地帶。靈魂在成長過程中,不應也不會永遠保持正向態度。反倒是我覺得作為人,深刻地感受情緒並且體驗它,擁抱黑暗面、歸於平靜,這樣才是最好的。

而當能夠理解自己的慾望,跳脫出來看自己的每個念頭,你會知道你的靈魂(書中稱內在小孩)開心過、悲傷過、憤怒過、迷茫過,包容自己的一切喜並且不要去否定,只看已發生的事實,如何讓未來走向真善,才是作為靈魂的我們該做的。

自己

我們剛剛談了外在的標準,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如何讓自己連結到這些。

【個人價值】
個人價值就是每個人都擁有的獨特本質,而本質在現實中的顯化會受到社會環境、文化、教育等等的因素而有所別。通常經過生活或者求學工作的歷練,你會對自己有一些感到滿意甚至是驕傲的特質,而這就是個人價值。誠實是種價值、會唱歌是種價值、能夠愛人是種價值,這些都只與你個人有關,不因他人或外物而變化。

【愛自己】
所謂的愛自己是指「為了自己而行動」,今天你並不是為了親友、為了公司、為了金錢,更不是為了什麼崇高理念或是別人要求,而是為了「我單純想...」這麼簡單的理由罷了。我想吃東西而吃、我想旅行就去旅行,我會因此而感到滿足,這才是愛自己。不僅如此,在愛自己的同時,也因為滿足自己增加幸福感而且沒對他人傷害,於是達到了某種真善。此外,在實踐的過程中,你會開始相信自己有力量,能夠成就某些事情,接受自己的缺點與無法面面俱到,懂得為自己負責,這種勇敢的提升才是愛自己的表現。

【能場】
我們前面談靈性談到意識會向外發射能量,這就像人的靈魂是台無線 Wi-Fi 路由器,隨時都在發射看不到的能量。我們這個能場除了自身會影響他人,他人也可以影響我們,形成物以類聚的局面。所以在心態上以善為始,也更容易吸引善的事物。我們的生命經驗也會呼應我們的想法,飲食也會構築出我們身體形貌,世界也會如我們的思考般,如果認為世界是充滿缺點,那麼就能看到很多世界的缺陷;如果認為世界充滿優點,那麼就能看到世界種種美好的地方。

【人生目的、藍圖、功課
在靈性圈很常出現這些詞,我覺得書中的解釋比喻得很好。想像成這是要營運一間餐廳,對有些人來說賺錢是目的,藍圖就是設計規劃,包含選什麼樣的地址、用什麼樣的風格、菜單要有哪些內容,功課就像是每個環節的檻,包含如何找員工、找到後如何訓練、客源不夠如何拓展......

不過有趣的是,大多數在出世前沒人知道所選的人生目的是什麼,只能盡情在人生體驗。在過程中經由一次一次的功課拼湊出藍圖,等到人生走完大半輩子回顧才可能發現目的。

【綜合】
綜合來看,我們應該在生活中永保善心追求真善;透過善心,愛自己並散播出善的能場;透過發善的過程去反思,自己有什麼樣的個人價值,並發揮天賦,得益於世界,也使世界更美好。過程中順便打人生藍圖的副本,盡情感受體驗並跨越難關。

結論

隨著身心靈產業的興起,許多人都在倡導靈魂成長,但裡面也出現了不少的牛鬼蛇神。我不認為靠著知識賣課、開發松果體、打開第三眼或脈輪對於靈性成長是必要的,頂多是個加分項。

有關於靈性成長,絕對不是對別人批評或者單純「指正」別人應該怎麼做。這叫做控制。花若芬芳,蝴蝶自來。靈性的成長應該是讓人覺得跟你在一起很舒服自在,有種放鬆平靜祥和的感覺,更接近一種知足常樂、常保清淨的姿態。更何況靈魂成長這件事情,它是種自然取向,就像許多植物向陽生長、人們傾向吃新鮮的食物一樣,是種天生喜歡。人們真正喜歡靈性成長,是因為成長過的人帶著喜悅去分享這些事,讓別人自然而然也想靠近。

向外尋求更多知識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靈性的架構,但要真正要理解靈性,必須內觀,理解「我是誰?」才行。追求靈性的成長並不難,只要與靈魂連結,理解投胎的目的以及想要學習的功課就可以了。當人們願意面對內在的恐懼,自然會在過程中進化,而情緒也會作為靈魂是否進化的度量指標,對事物不加以批判,而是全然接受生活中任何事件的原有樣貌,尊重萬事萬物存有的意義。

最後,有關於全然接受這件事,並非不作為,有人在理解這些意思上容易過度解釋而造成不精確。全然接受是指心態上的接受,作為則是在理解後採取行動。當遇到病痛時,否定病痛的存在是不接受,願意承認病痛的存在才是接受。至於作為則是承認病痛後,去努力研發藥物對抗它;不作為才是默默讓病痛侵蝕我們。

這才是真正的「順其自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喝吧!
102會員
218內容數
閱讀能夠充實我們自己的腦袋,筆記是能夠讓自己將讀過的東西融會貫通。在閱讀筆記裡,我希望與你分享我從書中看到的知識,再點綴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我都能夠從書中學習更多。
喝吧!的其他內容
2024/04/13
青少年犯案,這是有些遙遠的事情,這本書透過少年法庭法官的眼睛,帶我們認識青少年案子中的種種面向。除了故事以外,本篇聚焦於我對於非行青少年更進一步的思考。
Thumbnail
2024/04/13
青少年犯案,這是有些遙遠的事情,這本書透過少年法庭法官的眼睛,帶我們認識青少年案子中的種種面向。除了故事以外,本篇聚焦於我對於非行青少年更進一步的思考。
Thumbnail
2024/01/20
這本書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連結對健康的影響,以及作者在愛情與孤獨中的個人經歷。從大腦、激素和神經可塑性的角度來分析了正向社交和負向社交對人的影響。提出了對於社會關係的看法和對愛情的反思。
Thumbnail
2024/01/20
這本書探討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連結對健康的影響,以及作者在愛情與孤獨中的個人經歷。從大腦、激素和神經可塑性的角度來分析了正向社交和負向社交對人的影響。提出了對於社會關係的看法和對愛情的反思。
Thumbnail
2024/01/01
作者一個想不開,放手西方聯合國經濟研究人員的頭銜就跑去泰國當和尚。書中有很大篇幅在描述他當森林僧人中所聽到的講課與感悟,更描述為何森林僧人的修行要這麼做的理由。而這些當年的「想不開」也成為了他生命中最寶貴的養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人家花了二十年功夫所得到最珍貴的感悟吧!
Thumbnail
2024/01/01
作者一個想不開,放手西方聯合國經濟研究人員的頭銜就跑去泰國當和尚。書中有很大篇幅在描述他當森林僧人中所聽到的講課與感悟,更描述為何森林僧人的修行要這麼做的理由。而這些當年的「想不開」也成為了他生命中最寶貴的養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人家花了二十年功夫所得到最珍貴的感悟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因為有一陣子經歷了靈性覺醒的過程, 看過別人分享這本書,好奇借來看。 分享一些自己整理的重點~~
Thumbnail
因為有一陣子經歷了靈性覺醒的過程, 看過別人分享這本書,好奇借來看。 分享一些自己整理的重點~~
Thumbnail
當下的力量是一本探討靈性開悟的心靈書籍,作者透過問答的方式,教導讀者如何集中注意力,體會內在靈性和開悟的力量,並提供心靈與情緒的調和方法。本書還介紹了靈性教導的共通點與不同形式存在,以及內在平靜與心靈平和的力量如何影響外在目標的追求。
Thumbnail
當下的力量是一本探討靈性開悟的心靈書籍,作者透過問答的方式,教導讀者如何集中注意力,體會內在靈性和開悟的力量,並提供心靈與情緒的調和方法。本書還介紹了靈性教導的共通點與不同形式存在,以及內在平靜與心靈平和的力量如何影響外在目標的追求。
Thumbnail
認識自己的身心系列4之3
Thumbnail
認識自己的身心系列4之3
Thumbnail
在追求靈性成長的道路上,我們常常面臨著如何將靈性實踐融入日常生活的挑戰。靈性不僅僅是冥想和瑜伽,它也可以是我們自己與家人、朋友和同事的互動,甚至是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以下是我一些將靈性融入日常生活的建議: 意識練習:每天花一些時間來觀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評判它們。這可以通過冥想、日記或僅
Thumbnail
在追求靈性成長的道路上,我們常常面臨著如何將靈性實踐融入日常生活的挑戰。靈性不僅僅是冥想和瑜伽,它也可以是我們自己與家人、朋友和同事的互動,甚至是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以下是我一些將靈性融入日常生活的建議: 意識練習:每天花一些時間來觀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評判它們。這可以通過冥想、日記或僅
Thumbnail
靈魂推動著你走上探索自我、整合陰影的道路;生命力不會拋棄你,就如你每個當下都能好好呼吸…一點一滴,一步又一步,在你不知不覺中,一切就累積成新的自己、更堅定穩固的自己。
Thumbnail
靈魂推動著你走上探索自我、整合陰影的道路;生命力不會拋棄你,就如你每個當下都能好好呼吸…一點一滴,一步又一步,在你不知不覺中,一切就累積成新的自己、更堅定穩固的自己。
Thumbnail
啟動靈性進化的鑰匙不在他人的經驗。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
Thumbnail
啟動靈性進化的鑰匙不在他人的經驗。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