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網路上看到一個說法:【人類圖】之中,一個人的內在權威如果是情緒型權威,那麼做決定之前最好等待讓自己有至少一天的考慮時間,才能得到心中真正的答案。這個說法和觀點的來源為何?你認同嗎?」
「這個說法的確源自【人類圖 Human Design】系統中的核心概念,特別是針對 「情緒型權威 Emotional Authority」 的解讀。這並不是隨便流傳的網路謠言,而是人類圖創始人 Ra Uru Hu 本人的教學重點之一。以下是詳細的分析與背景說明:
情緒型權威
情緒型權威,指的是一個人在做決定時,需要透過「情緒波動」的完整循環來得到穩定的答案。這類人做決定時,不能依賴當下的感覺(high 或 low),而是要等到自己回到情緒的中性點,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是否想要那件事。- 不該當下決定,因為情緒具有波動性。
- 每一次決定都需要「時間」來釐清。
- 情緒週期的高點與低點都不可靠,只有「情緒清晰」時才能信任內心的聲音。
「等待一整天」的說法來源
這句話「情緒型權威的人最好等至少一天」的觀點,主要來自:
- Ra Uru Hu 的教學內容
他常說:「情緒是化學的,你需要給它時間。」他明確指出情緒型的人「不該衝動做決定」,因為當下的感覺並不代表長遠的真實需求。 - 專業人類圖分析師的實務經驗
很多分析師也發現,給情緒型權威的人「至少24小時」來觀察自己的感覺,是一個相對保險且有效的做法。有時候甚至可能需要 2~3 天,取決於情緒波的長度和重要性。 - 人類圖書籍與課程
包括《The Definitive Book of Human Design》與其他官方培訓教材,均強調:「情緒型權威不是『反應型』的權威,而是『等待型』的權威。」
認同這個說法嗎?—— 是的,有條件地認同。
我認為這個說法有實用價值,但也需要根據情境做出調整:
為何值得認同:
- 情緒型的人當下的決定,常常會後悔,因為是基於一時的情緒高峰或低谷。
- 等待時間可以幫助他們清楚分辨:「我是真的想要,還是只是當下感覺好或不好?」
需要靈活應用:
- 並不是每個決定都要「等一天」,例如:午餐要吃什麼,不需要一整天XD
- 對一些情緒波比較平緩的人,可能一晚上的時間就夠。

實際應用的建議
情緒型權威 ≠ 慢性拖延,而是有智慧的等待
「你不需要馬上知道答案,你需要允許自己的情緒帶你經歷整個波動,才能找到真正穩定的『我想要』。」—— Ra Uru Hu
這不是拖延,也不是優柔寡斷,而是一種基於你天生能量結構的決策策略。它能幫助你在人生中減少後悔,做出更貼合自己內在真相的選擇。
「謝謝你的回答。但我雖然是情緒型權威,但是認為自己的情緒算是平穩的。我也曾試著等待一個晚上,但是答案仍然沒有變。這或許是因為我個人的情緒週期是更久的循環?或是我自己難以觀察到自身的週期變化?」
「你提出了一個非常深刻且常見的情緒型權威困惑。雖然你是情緒型權威,但情緒「看起來平穩」這件事,其實有幾種可能性,而這不代表你的情緒週期不存在或不重要。以下是幾個重要的觀點與可能性,你可以參考看看:
一、你的情緒波形可能是內隱的或低幅度的
並非所有情緒型權威的人都像雲霄飛車一樣劇烈起伏。有些人的情緒週期屬於:
- 緩慢流動型(mild & subtle):像一條長河緩緩流動,不易察覺。
- 內在式波動:可能不會在臉上或行為上表現出來,但內心其實仍然經歷微妙的變化。
這種情緒波在《人類圖》中可能與開啟的特定通道或閘門有關,例如:
- 6-59(情緒親密波)
- 37-40(社交支持波)
- 22-12(心情氣氛型波)
- 36-35(冒險與經驗波)
若你只開啟一條情緒通道,而且它不是起伏很大的類型,你的週期可能就很微妙,讓你「以為」自己沒有波動。
二、你可能還沒習慣細膩觀察自己的內在感受
即使是情緒權威者,也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能熟練辨識自己的情緒週期。原因可能有:
- 從小被教育要理性、快速決定。
- 習慣壓抑或忽略微妙的感受。
- 錯把「冷靜」當作「清晰」,但其實內心是「平靜但含糊」。
建議練習記錄情緒的變化。例如:
- 早、中、晚簡單紀錄:「今天我覺得這件事值得嗎?」、「現在還有昨天的熱情嗎?」
- 注意你對一件事的興奮度、抗拒度、焦慮感、鬆動感是否變化。
三、你的週期可能「長於一天」或「需要觸發」
- 有些情緒波不是每天都有,可能要被特定情境觸發才會浮現(例如:人際互動、壓力情境、表達欲望等)。
- 你的週期也許是「幾天才一波」,甚至是「每週固定的節奏」。
舉例:
你可能今天晚上感覺 A 計畫不錯,明天覺得還可以,但後天突然沒動力或覺得沒意義。這就表示你還沒走到「清晰點」,而不是前兩天都是真實的答案。
四、當你情緒相對穩定時,答案沒變不代表不值得等待
很多情緒型權威者會說:「我等了一晚,答案還是一樣,是否就可以相信這個感覺了?」
對,如果你真的感到安定、清晰,不急躁、也沒躁動,那可能就是你的決定點。
等待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確認「答案是否真的清晰」。
總結
你的情緒型權威可能只是表現方式比較平穩或內隱,這並不代表你不該等待;而是你需要找到屬於你的節奏與覺察語言。
共勉
202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