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面對心理傷口的勇氣,從《尋找復原力》練習內在療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書名:《尋找復原力:人生不會照著你的規劃前進,勇敢走進內心,每次挫敗都是讓你轉變的契機》
作者:留佩萱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20/11/27


第一次與它相遇是在 2021 年 7 月,當時 COVID-19 疫情肆虐全球,社會經歷著劇變,個人的職涯發展也站在迷惘的十字路口。那時的我,對「復原力」(Resilience)或「心理韌性」這些詞彙一無所知,只是感受到作者文筆散發出的同理與溫暖。初讀畢,我確實對復原力有了知識上的理解,卻也明白,身體尚未真正地「體會」。時光荏苒,三年多的歲月轉眼即逝。這段期間,我經歷了生活中的諸多挫折、痛苦與低潮,那些曾經的困頓如今已然平復。也正是這些真實的生命歷練,讓我深刻地體悟到——復原力,其實一直就在自己身上。如今,2025 年 5 月,我再次翻開這本書,決定提筆寫下心得。

什麼是復原力(Resilience)?

作者簡短定義如下:

「能藉由改變適應方式,從逆境中彈回的能力,並且,能夠從逆境與挑戰中成長。」

我們的身體會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受傷,但是細胞也有自我修復的能力,可以癒合傷口;同理,我們的心,也會受傷,傷口當然也會癒合,因此,作者也說:「復原力就是處理心理傷口的能力。」這本書主要談論的是如何學習面對心理傷口,並且幫助自己建立復原力。

有些心靈雞湯會嚴厲地警惕世人:「不要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我一直很不喜歡這句話,這句話彷彿暗示重複犯錯是件羞恥的事。然而,生命中總有那麼一些相似的困境,一次次地將我們絆倒。身體的擦傷能迅速癒合,但心理的傷口卻不易察覺,若輕易忽視,長期累積便會成為深層的創傷。每一次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其實是潛意識的訊號:親愛的,這個傷口還沒完全癒合呢,它值得你停下腳步,悉心照護。

真正的復原力,絕非意味著從此高枕無憂,不再跌倒。它的起點,正是學會去辨識這些絆腳石所指向的「心理傷口」。看見並承認這些未癒合的傷口,正是建立復原力的第一道微光。

復原力在哪裡?

作者在書中大致從情緒、身體、大腦、關係等層面中,分享如何覺察與提升復原力。

一、 復原力在身體裡:傾聽情緒的旋律

我們的身體,是盛裝情緒的巨大容器。而任何一種情緒都沒有對錯,它們只是忠實地傳遞著內在的訊息。當「生氣」浮現,它可能在提醒我們對某事的不滿;當「悲傷」湧現,它或許正在輕聲訴說著失去或渴望被理解。學習傾聽這些情緒的聲音,並非為了「解決」它們,而是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自己

作者提供一個簡單的覺察情緒練習:當情緒出現時,你的身體感受到什麼?這個情緒出現在身體的哪個部位?

我的體悟是,任何的情緒都不是「問題」,因此不需要「被解決」,它們需要被如實接納,並透過身體去感受。當情緒在身體裡自然地流動,就不會累積成長期的壓力或創傷。另外,書中有一個練習我覺得很實用——「感謝情緒的出現」,意味著我們把情緒當作好朋友。

通常我會想像這些抽象的情緒,如同電影《腦筋急轉彎》裡的角色般具體,我可以溫柔地與它們對話。當我發出感謝的意念,一股奇妙的平靜便會降臨,情緒們多半會安靜下來,與我和平共處。這份從接納中產生的流動與和諧,正是身體復原力的展現。

二、 復原力在大腦裡:覺察劇本

我們的大腦,看似理智的堡壘,卻在危機時刻,常會自動切換到原始的「戰或逃」模式。它像一位厲害的編劇家,習慣以非理性、僵化的慣性思維,快速排練一場又一場的危機劇本。書中點出了五種常見的劇本:

  1. 讀心術(Mind Reading):大腦常常認為別人一定在想什麼、為什麼這麼做......
  2. 都是因為我(Me):事情發生的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都是自己的錯。
  3. 都是別人(Them):事情發生的原因都是別人造成的、都是別人的錯。
  4. 災難要來了!(Catastrophizing):從一件事開始聯想生活層面各種最糟糕的狀況,編織出一場大災難劇情。
  5. 做什麼都沒用(Helplessness):認為做什麼都無法改變。

這五種劇本我都經歷過,而我也發現,每當災難發生時,令我痛苦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大腦對事件的詮釋觀點。 大腦討厭未知、熱愛編故事,這確實是難以改變的本能。然而,作者提供的方法卻異常簡單而有效——覺察大腦正在上演什麼劇本。不參與、不批判,只是像旁觀者般觀察,然後對這些忙碌的「編劇家」說聲謝謝,輕輕地讓它們離開。這份覺察與放手,是我們從慣性思維中抽離,重獲思考彈性的關鍵。

三、 復原力在人際關係裡:真摯連結與脆弱的勇氣

人是群體動物,真摯的人際連結是我們面對挫敗與困境時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下意識地保護自己的脆弱面。當這份脆弱被觸及甚至受傷,防衛機制便會啟動,有些人選擇攻擊,有些人則陷入沉默,這些不同的防衛模式,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人際關係。

作者強調「覺察自己在關係中的樣子」,這是一個重要的觀察點。而我認為,特別需要被看見的是我們的脆弱。脆弱並非軟弱,它同樣是可以被修復、需要我們好好療癒的部分。如同布芮尼.布朗在《脆弱的力量》中所闡述的,學會接納並展現脆弱,是「再次站起來」的心理課題。

此外,書中第19章談論的「修補關係」,特別提到真心誠意的道歉,也讓我感觸良多。社會上常有「如果道歉有用,還需要警察嗎?」的戲謔。其實,道歉的目的並非請求他人原諒。雖然我們從小被這樣教導,做錯事就要道歉,還要加上一句,「請你原諒我」。虛假的道歉只會累積負能量,甚至擴大衝突。道歉,應是為了自己的言行反省與負責,無須夾帶任何目的;至於對方是否選擇接受,那是他們的選擇,與你沒有關係了。

復原力在「之間」成長:擁抱未知的混沌

在《尋找復原力》這本書中影響我最深遠的部分是第23章〈成長,需要讓自己能夠待在「之間」〉。作者提出的「之間」(in-between)概念,指的是介於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那片混沌地帶

第一次閱讀此書時,我正經歷著人生的轉型期,內心充滿了強烈的焦慮、不安。當我讀到書中的一段文字:

「『之間』代表舊的自我消失了,新的自我還沒長出來。所以會有一段時間,你會發現自己誰也不是。」

感到了一股釋懷。我的頭腦能夠理解,對「之間」的害怕是來自對未知的恐懼,然而身體與情緒仍需要時間來療癒。

「之間」代表新的開始,跨過「之間」才能抵達新的世界。換個角度思考,當我們踏入「之間」,意味著我們願意接受「未知」,願意與「不確定性」共存,臣服於當下的改變。所有的成長與改變都需要經過混亂,這就像古老的創世神話所啟示的,宇宙的秩序往往誕生於無垠的混沌之中。黑暗與光明、快樂與痛苦,都是一體兩面。回顧2020年的全球疫情危機,它固然帶給人類巨大的衝擊,卻也在悄然中,促使許多事情朝向好的面向發展——危機亦是轉機。混亂迫使我們學習建立自己的秩序,開闢屬於自己的成長軌跡。

我很感謝這本書,陪伴我走過人生的中間地帶。三年後,當我重新回顧當時迷惘且痛苦的自己,我清晰地看見,我所建立的復原力,正是從那段「之間」長出來的。如今,我又再次走向人生的新階段,同樣身處於一個新的「之間」。然而,不同於以往,我能夠保持樂觀,以更正面的心態迎接未知。我深信,不論未來遇到什麼挑戰,我都願意面對,更重要的是,我堅信自己擁有「再次站起來」的勇氣。

對我來說復原力是,不論你經歷多少外在的滔天巨浪,都能回歸內在的中心,穩固自己的錨點,從而活出真實的自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utaverse 芸香小宇宙
16會員
51內容數
芸香(Ruta)是一種驅逐書蟲的香草植物。寫作者的腦袋本身就是一個元宇宙(Metaverse)。''ruta''加上''vesrse'',開啟方格子沙龍,透過書寫整理我的所思所想。相信文字蘊含著能量,萬事萬物皆有連結與意義。目前主要分享閱讀筆記、學習成長、生活閒談等。
2025/04/06
主角是一隻叫做阿瑪雅的邊牧犬,與父母走失後,遇到一隻選擇脫離狼群的大狼,於是牠們結伴同行,阿瑪雅相信逐月而行,便能抵達該到的地方。
Thumbnail
2025/04/06
主角是一隻叫做阿瑪雅的邊牧犬,與父母走失後,遇到一隻選擇脫離狼群的大狼,於是牠們結伴同行,阿瑪雅相信逐月而行,便能抵達該到的地方。
Thumbnail
2025/03/16
「玩心」賦予我們探索的動力,給予我們勇氣去面對挑戰,更能創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引導我們以嶄新的視角看待世界。
Thumbnail
2025/03/16
「玩心」賦予我們探索的動力,給予我們勇氣去面對挑戰,更能創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引導我們以嶄新的視角看待世界。
Thumbnail
2024/09/28
透過閱讀,持續提升身心靈的發展,成為更好、更理想的自己。
Thumbnail
2024/09/28
透過閱讀,持續提升身心靈的發展,成為更好、更理想的自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Thumbnail
認知行為治療實作指南,10個幫助你應對焦慮、憂鬱、憤怒、恐慌及擔憂等情緒問題的簡易策略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認識自己的身心系列4之3
Thumbnail
認識自己的身心系列4之3
Thumbnail
《內在療癒原力:13個自我療癒創傷的技巧,擺脫情緒動盪,實現內心自由 Healing Is the New High: A Guide to Overcoming Emotional Turmoil and Finding Freedom》 ✍️作者:維克斯.金 原文作者:Vex Ki
Thumbnail
《內在療癒原力:13個自我療癒創傷的技巧,擺脫情緒動盪,實現內心自由 Healing Is the New High: A Guide to Overcoming Emotional Turmoil and Finding Freedom》 ✍️作者:維克斯.金 原文作者:Vex Ki
Thumbnail
《力挺自己的12個練習》之作者透過大腦神經心理科學解釋情緒的反應,並且提供以正念為基礎的方法建立自己內在的心理資源,提升心理韌性,幫助自己如何因應情緒。另外,除了正念的方法外,還結合了自我疼惜(自我慈悲)的方法,讓自己在情緒來臨時,可以知道如何應對。
Thumbnail
《力挺自己的12個練習》之作者透過大腦神經心理科學解釋情緒的反應,並且提供以正念為基礎的方法建立自己內在的心理資源,提升心理韌性,幫助自己如何因應情緒。另外,除了正念的方法外,還結合了自我疼惜(自我慈悲)的方法,讓自己在情緒來臨時,可以知道如何應對。
Thumbnail
許多人因長時間的負面情緒,陷入低潮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突然被情緒淹沒。《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透過作者在心理諮商實務工作的案例,以對話形式表達出來,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情緒。這本書以情緒變化三角形為基礎概念,透過「覺察」重新自我理解,找回內在安穩的力量。
Thumbnail
許多人因長時間的負面情緒,陷入低潮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突然被情緒淹沒。《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透過作者在心理諮商實務工作的案例,以對話形式表達出來,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情緒。這本書以情緒變化三角形為基礎概念,透過「覺察」重新自我理解,找回內在安穩的力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